
缕缕艾香过端午
作者:骆忠学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我国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是每年夏季唯一的一个民俗大节,是全民共同参与的防疫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国人对端午节功能十分上心,也格外隆重地对待。其习俗悠久、多样而丰富,对它竞有20来种不同称呼:夏节、午节、重午节、双午节、端阳节、棕子节、重五节、龙舟节、诗人节、天中节、浴兰节、五月节、解棕节、菖蒲节、女儿节、艾节……
“五月五,过端午;点艾叶,挂菖蒲,香草荷包五彩绳。”这都是端午民俗活动仪式感里的内容,已成了日常烟火中的一点诗性。艾蒿草自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类。少了它,端午节就少了内涵,缺失了仪式感,会让人觉得不够圆满,留下些许遗憾。

万物有序,天道自衡。《诗经》(小雅.鹿呜之什.出车)中说:“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薇祁祁。”意为春光融融,草木荗盛,黄莺歌唱,釆蒿草的人熙来攘往。每年的农历五月,野外山涧的路旁、坡坎上的艾蒿,又叫艾叶、艾草,或干脆称作“艾”,似乎是为了过好端午节,会在微醺的风中摇曳晃悠,馨香清淡,走向成熟,看似卑微,实则蕴含无限“爱”意。这时三三俩俩的人们就会亲近它,或割或剪地采撷一些带回家中,庄重地放在自家门口或房子的门楣上。一家人进进出出,便有丝丝缕缕的暗香在鼻息间缭绕,时时提醒着人们勿忘端午习俗,是安全度夏及四季平安不能勿视的一个重要节点。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人们把艾叶称为“医草”,因为它是一种中药材,早早走进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它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其味苦、辛、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平喘镇咳、消署利湿、化痰排寒、驱赶蚊虫、抗菌消炎多种功效,且艾枯而不萎,香气幽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草木有古意。有关艾草,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在古代周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一次他多日卧病于军帐之中。有一天他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带病坚持出诊,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当他在给将士诊治时,却意外感觉自己的病痛好多了。于是,他突发奇想,急中生智,立即用驱蚊的无名野草烘烤患者身体的相应部位,结果发现被烘烤过的将士,病情都有好转。周武王见此十分欣喜,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回答说:“此乃野草之功”。周武王遂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土生百草,患及众生。艾草的药用价值被人们认知后,一直被广泛使用。如冬时热乎乎的艾草水,不论是沐浴还是泡脚,鼻息间如丝如缕的清香含有苦气味,顺着肌肤,浸入体内,扺达肺腑,疏通脉络,温暖全身。其洗过的身体,润滑舒展,十分惬意。艾草、艾灰还是止血药,有敛疮止血、祛湿止痒多种功能。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盼健康、求健康的愿望更为强烈,又开发了“艾产业”,生产出许多新的艾草保健养生产品:像艾香、艾柱、艾被、艾席、艾枕、艾脐散、艾背心、足浴包、艾草香包、艾草精油、艾草颈椎贴……
知艾者福,用艾者寿。人们从使用艾草中越加体会到了“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人的生命受到大自然守护健康的慷慨馈赠,也影响和召唤更多的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人们由此也赋予了艾草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少艾”,既淳朴、亲切、自然,又带着浓浓的泥土人情味。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把太平无事写作“艾安”,赋给了艾草美好深遂的寓意。
“艾”与“爱”音同意亦同。我每年都要在端午节期间与亲友去野外釆“艾”。生动曼妙的田园风光与草木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烟火味的宝贵,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对采回的艾草,经清除枯叶,整枝捆好,分置门前或屋里合适之处,心里倍觉愉悦温馨。当然,也不会忘记给邻居或有的亲朋送去艾草,让“艾”香多些飘洒。当看到对方的微笑和听到一声谢谢时,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把“艾”给予了他人,也会从他人那里获收到暖暖的爱意。
作者简介:

骆忠学:西安市长安区人社局退休干部。1965年8月入伍,1969年6月评为技术员,1982年评为技术10级。1985年4月转业回长安,先后在县直机关党委、区人社局、老龄办、安监局工作。曾为长安区老年科协会长、西安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