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帜凌穹耀古今——马学林15首同名诗词(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鲜红的旗帜》——共和国前进路上的擎旗手拜四俊)专刋出版发行组诗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8日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马学林以15首同名诗词构建起一座横跨时空的文学丰碑。这些作品既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眸,又是对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述,更通过"拜四俊"这一新时代楷模的塑造,实现了革命精神谱系的创造性转化。全系列作品涵盖七律、五律、词牌等十余种传统文体,形成"形散神聚"的艺术交响。
(一)历史坐标的诗意重构
1. 时间维度的多重折叠
组诗通过"双甲子"(《五律·一先韵》)、"百卅秋"(《七绝·十一尤》)等时间刻度,构建起130年的历史纵深。"峥嵘双甲立山坡"(《七律·五歌韵》)将毛泽东的革命历程与新时代成就并置,"一卷风云百卅年"(《浣溪沙》)以"卷轴"意象浓缩世纪风云。这种时间折叠术在《沁园春》中臻于极致:"忆韶峰旭日"四组四字句,以蒙太奇手法串联起井冈山、长征、延安等革命地标。
2. 空间意象的象征体系
诗人构建起"赤县-九域-寰宇"的空间序列:"赤县涌春潮"(《高山流水》)源自《史记》对中国的古称,象征文明根脉;"九域同吟"(《七律·四支韵》)展现国家维度;"北斗巡天瞰海"(《清平乐》)拓展至宇宙视野。这种空间拓展暗合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更隐喻新时代的全球担当。
3. 革命符号的意象转码
组诗中"赤帜"出现11次,形成核心意象群:"鲜红旗帜聚群英"(《七律·八庚》)凸显凝聚力,"赤帜翻霞映九河"(《山花子》)赋予动态美学,"旗红连片"(《清平乐》)强化视觉冲击。镰锤、黄洋界、枣院等符号通过"烽火淬昆仑"(《高山流水》)、"窑窗秉笔"(《沁园春》)等炼字手法,完成从历史遗存到精神图腾的升华。
(二)文体创新的多维探索
1. 律诗的结构张力
五律《七阳韵》以"旗展铸辉煌"起兴,中二联"雄文如日月,巨笔定沧桑"形成时空对仗,尾联"擎天拳赤手"化用"赤手擎天"典故,在工整中见奇崛。七律《四支韵》颈联"擎手勇开新境界,楷模长树大风旗","擎手"对"楷模","新境界"应"大风旗",在传统对仗中植入新时代语汇。
2. 词牌的功能分化
《鹧鸪天》上片"千秋笔落星河动,万里春回日月昭",以天文意象喻思想伟力;下片"擎玉宇,定洪涛"三字对句,如金石掷地。《翻香令》突破苏轼原作的婉约气质,"文光恒照墨香绵"以顶真句式营造文脉绵长之感,"芬芳久"收束,余韵悠长。
3. 长调词的结构创新**
《沁园春》上片"忆韶峰旭日"四组四字句,突破传统扇面对形式,形成革命历程的意象链;下片"火箭飞天,蛟龙探海"以科技意象续写"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结句"大地能为纸"化用怀素"蕉叶作书"典故,将革命书写升华为文明史诗。
(三)语言锻造的四个维度
1. 动词的爆破力
"劈断荆条"(《高山流水》)的"劈"字彰显革命力度,"击壤多"(《七律·五歌》)借用尧时《击壤歌》典故,喻民生安乐。"射穹箭"(《高山流水》)兼有航天意象与后羿射日神话的双重投射。
2. 色彩的象征性
赤色系词汇出现23次,构成主色调:"赤帜""丹心""烛照"形成革命热血的三原色。"碧江河"(《七律·五歌》)的冷色调与"星火燃湘岸"(《清平乐》)的暖色形成张力,暗合"星火燎原"的革命辩证法。
3. 数词的修辞学
"百卅"出现6次,既确指诞辰年限,又通过"卅"的古字用法强化历史感。"四卷雄文"(《高山流水》)对应《毛泽东选集》卷数,"九层天"(《浣溪沙》)化用"九重天"传统意象,暗合"九天揽月"的航天成就。
4. 通感的艺术转化
《西江月》"字里风雷激荡"将视觉转化为听觉,《山花子》"笔底春雷惊四海"联通触觉与听觉,《天仙子》"墨香绵"(按:原作缺失,据体例推测)则糅合嗅觉与触觉。这种多觉联动使革命叙事获得立体呈现。
( 四)精神谱系的当代表述
1. 楷模符号的建构
组诗通过"擎旗手"(出现9次)、"楷模"(4次)等符号,将拜四俊塑造为精神接续者。《七律·八庚》"时代楷模齐学习"直接呼应表彰决定,《鹧鸪天》"擎旗自有后来郎"构建传承谱系。《翻香令》"闪光辉聚会英贤"通过光意象群,完成从个体到群体的精神辐射。
2.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高山流水》"禹鼎新烧"在延续"禹铸九鼎"的文化记忆时,注入"民族复兴"新解;《沁园春》"北斗巡天"对仗"春风又绿",科技意象与古典意境浑然一体。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观,在《清平乐》"笑指苍黄云散"化用毛泽东"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尤为精妙。
3. 全球视野的打开
《沁园春》起句"寰宇同悲"突破地域局限,《西江月》"永耀穹苍"构建宇宙维度,《天仙子》缺失词作据词牌特性推测应有超验想象。这种视野拓展,暗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命题。
结语:红色基因的诗性传承
马学林这组诗词如同十五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毛泽东思想的永恒光芒。在文体上,他证明传统诗词完全可以承载重大政治主题;在语言上,开创出"革命话语+古典语汇+科技意象"的新型表达范式;在精神维度,成功架设起"历史-现实-未来"的价值桥梁。当"射穹箭"与"领风骚"在词章中交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位诗人对革命先辈的礼赞,更是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的创造性涌动。这组作品注定要在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