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世清(云南昭通)
双休暖日踏春英,桃李芬芳耀眼明。
树木风催青叶发,峰峦雨润绿阴生。
欢歌望海迷鱼跃,娇舞携琴醉鸟鸣。
莫负良辰闲处好,只收园趣入诗情。




《七律·踏春》是诗人蒙世清以春日游园为背景创作的七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生动的意象组合,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以下从结构、意象、情感三个层面展开赏析:
一、结构布局:起承转合,工稳有序
首联(双休暖日踏春英,桃李芬芳耀眼明)以“双休暖日”点明时令与活动,营造闲适氛围。桃李争艳的视觉冲击,既呼应“踏春”主题,又为全诗定下明快的基调。
颔联(树木风催青叶发,峰峦雨润绿阴生)转向自然风物的动态描绘。“风催”“雨润”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以主观能动性,暗含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对仗工整,形成空间层次感(近处树木与远处峰峦)。
颈联(欢歌望海迷鱼跃,娇舞携琴醉鸟鸣)引入人文活动,以“欢歌”“娇舞”表现人与自然的互动。琴声与鸟鸣的呼应,形成声景交融的意境,暗含天人合一的传统哲思。
尾联(莫负良辰闲处好,只收园趣入诗情)收束全篇,以“莫负良辰”的劝诫升华主题,将春景之乐转化为诗情,呼应古典诗歌“感物言志”的抒情传统。
二、意象选择:动静交织,感官互通
视觉意象:如“桃李芬芳耀眼明”“绿阴生”,通过明艳色彩对比(桃红、李白、青叶、绿荫)强化春日生机。
听觉意象:如“醉鸟鸣”“欢歌”“琴声”,以声音打破画面静默,构建多维感官体验,增强场景代入感。
动态意象:如“鱼跃”“风催”“雨润”,通过动词的精准选用(“催”显风力,“润”显雨柔),赋予自然以灵动的生命力。
三、情感内核:惜时乐生,物我交融
诗人借“踏春”这一传统题材,既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沉醉(“园趣入诗情”),更暗含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尾联“莫负良辰”带有劝世意味,与古典诗歌中“及时行乐”(如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一脉相承,同时呼应当代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携琴”“望海”等雅趣,亦体现文人将自然审美与精神追求相融合的旨趣。
四、艺术特色与提升空间
此诗对仗工整(如“树木”对“峰峦”、“欢歌”对“娇舞”),声韵流畅,符合七律格律要求。相较于对《晚归》的点评中提到的“言多意少”,本诗通过尾联的哲理升华,避免了单纯写景的浅白。但若借鉴《七律·早春》中“檐上雀声院角扬”的细节描摹,或可进一步增加独特意象(如地域特色的云南春景),使诗意更具辨识度。
总结:全诗以传统律诗形式承载现代生活体验,在工稳的结构中实现了景、声、情的和谐统一,既延续了古典春景诗的审美范式,又以“双休”“园趣”等现代语汇注入时代气息,堪称一首雅俗共赏的春日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