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儿
文/李兴高
我的家乡在豫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掐指一算,已经离开故乡二十余年了。月是故乡明,年数家乡浓,每年临近春节,就会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过年的情景。
一进入农历腊月,特别是腊八节过后,故乡的年味儿是一天浓过一天。先是赶大集、逛商场、买年货的人多了。家乡丰李的集市远近闻名,每逢农历二、六、九,四面八方的人们就从家里赶来,买卖自己心仪的商品。特别是年前的几个会,一个比一个大、一次比一次人多,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六。记得父母在世时,一进入腊月,他们就开始盘算着过年需要添置的物品,然后再利用赶集时慢慢添置,因为家里人口多,手头紧,很难一下子买齐所有物品。我的家乡在山区,距离丰李五、六里路,山路崎岖不便,赶集时大多时候需要步行。父亲每次肩挑背扛,拿不了多少东西,所以,只有去的次数多些,才能把年货备齐。如果赶集需要添置的物品多,一个人拿不住,母亲也会一块去。一旦学校放寒假,我们会跟着父母去赶集,我们要趁着赶集试买新衣服,我们也趁此看看热闹,吃点好东西,一饱眼福与口福。丰李集市上的物品真多,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米面粮油、水果蔬菜、干菜调料、鸡鸭鱼肉、锅碗瓢盆、衣帽鞋袜、五金土杂、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祭祀礼品等,只要手里有钱,想买什么就有什么。还有各种小吃、缝补、维修店铺,给人们提供各种便利。每次赶集,父亲先添置过年必需的物品,然后再买些吃的用的。过年最开心的是孩子们,特别是我们这些山里娃孤陋寡闻、天真无邪,很容易得到满足,过年穿新衣、放鞭炮,收到压岁钱,吃到好东西,都是人生中最开心最值得回忆的事儿。
赶过几个集,或者进城两三趟,过年需要的物品已经准备得十有七八。时间一天天过去,外出打工的人们陆续从异乡归来,孩子们也开始放寒假。不知不觉就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着祭扫。 早上吃过饭,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打扫屋里院外的卫生,到处都要拾掇得干干净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等到收拾停当了,然后把从集市上买来的老灶爷像贴在灶台上方。接下来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妇女们要在下午烙好火烧馍,用来供飨。在我家,母亲上午早已发面,在下午四五点开始烙发面饼。饼烙成后,自家不能先吃,要把饼和芝麻糖等供品放在老灶爷的牌位前供飨一些时间,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人健康平安,然后才能在晚饭时拿来吃。夜幕降临,家家户户放起了鞭炮,过年从此拉开序幕。小年过后, 农村下地干活的人也明显减少。劳作一年的人们要借着过年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期待来年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男人们走出家门,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打打扑克,玩玩游戏,喝酒聊天,放松一下身心。女人们更喜欢逛街,进城买衣服,购置化妆品。
除夕那一天,吃饺子、看春晚、放鞭炮,必不可少,最忙的应属家庭主妇了。吃过早饭后,一般要先准备饺子馅儿,饺子馅儿分好多种。素菜类有芹菜、韭菜、大葱、萝卜、白菜、茴香、蘑菇等,不一而足。肉类分猪肉、牛肉、羊牛馅儿。面也要提前和好,放置一会儿,包出来的饺子更劲道、更好吃。我们家里人口多,母亲更是早早动手准备饺子馅和面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午饭刚过,母亲来不及休息,就开始包饺子。我们也一起搭把手,学点手艺。等到五六点钟,全家人都聚齐了,就开始下饺子吃。 除了吃饺子,母亲早已烹调好几个凉菜,再配上酒类或饮料,边吃边喝,说说笑笑,团团圆圆,说不出有多幸福。吃过饺子后,就打开电视等着看春晚。晚上八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准时开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磕着瓜子看春晚。春晚的节目很丰富,可以满足男女老少不同人的口味,大家边看边议论。看到喜欢的节目,都睁大双眼,瞅着屏幕,屋里顿时鸦雀无声。年轻人精力充沛,一般坚持把节目看完。而母亲看上一两个小时就会去睡觉,因为大年初一要起个大早准备烩“图闹”(菜品大杂烩);父亲看一会儿电视,就溜出去串门;只有我们兄妹还乐呵呵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到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辞旧迎新。我们兄妹也加入其中,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夜空。等放完鞭炮,我们回屋继续看电视,直到《难忘今宵》的歌声响起,才心满意足地关闭电视,各自回屋睡觉。
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开始串亲戚了。一般是先走近亲,再访远亲。如果家里亲戚多,也可以分头去串。孩子们对走亲戚最感兴趣,因为可以挣到红包。走亲戚的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二到初五,当然也有例外。如果近三年有亲人去世,就可以不去走亲戚或者过了破五再去。走亲戚,一般是上午去,见面聚在一起话话家常,谈谈过去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新年打算,中午在亲戚家一块吃好饭,然后下午返回。破五一过,年味就开始一天天消退,虽然还有走街串巷跑着玩耍的,但是一些家庭就开始下地干活或出外打工了。
2025.3.20修改
作者简介:李兴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教育工作者,有诗歌、散文、评论等百余篇作品发表于期刊杂志、网络平台。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