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赠《鸿儒艺苑》
湖北/简亦景
九派鸿儒萃墨亭,
千家俊彦集吟屏。
樵夫悦耳琴音妙,
正道挥毫画韵馨。
李杜锦章堪作范,
苏辛浩调足垂型。
共探古律情无限,
同扬新风续楚经 。
注:
樵夫,引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
正道:引用,(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字正道。
2025年4月6日于孝感董永故里
诗评:典雅工稳,情寄艺苑——简亦景《七律·赠〈鸿儒艺苑〉》赏析
简亦景此作以《鸿儒艺苑》为赠,通篇典雅工稳,融典故、地域文化与艺术追求于一体,既赞艺苑之盛,亦寄传承之志,尽显传统诗词的醇美韵味。
一、结构谨严,气象浑成
首联“九派鸿儒萃墨亭,千家俊彦集吟屏”以宏阔笔触开篇,“九派”暗合湖北地理(长江支流众多),“墨亭”“吟屏”虚实相映,既指艺苑的实体雅集之所,亦喻线上交流平台,“萃”“集”二字凸显群贤毕至的蓬勃气象。颔联“樵夫悦耳琴音妙,正道挥毫画韵馨”分承艺术两脉:“樵夫”化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典故,喻艺苑成员互为知音,琴心相通;“正道”借张择端字(《清明上河图》作者)代指绘画,“画韵馨”与“琴音妙”视听交织,尽显诗、书、画、乐共融的艺术氛围。颈联“李杜锦章堪作范,苏辛浩调足垂型”以四位诗词大家(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为标杆,既赞艺苑作品传承经典,亦寄望其成为后世典范,对仗工稳而境界自高。尾联“共探古律情无限,同扬新风续楚经”收束全篇,“古律”与“新风”辩证统一,既强调对传统格律的深耕,亦倡导时代创新;“续楚经”呼应湖北地域(古属楚地),暗含传承楚文化精髓的使命,情致深远。
二、用典自然,虚实相生
诗中典故皆紧扣主题:“樵夫”典显知音相契,暗合艺苑“以艺会友”的初心;“正道”典融绘画巨匠,彰显艺苑对多元艺术的包容;李杜苏辛则代表诗词高峰,明标艺苑追慕的高度。典故的运用既非堆砌,亦非生僻,而是与“墨亭”“吟屏”“楚经”等地域元素、现实场景自然勾连,虚实之间,既见文化厚度,亦显当下情怀。
三、情致温润,气脉贯通
全诗以“赠”为题,却无浮泛之赞,而是通过“萃”“集”“共探”“同扬”等动词,勾勒出艺苑成员同心向艺的图景。从首联的“聚”到尾联的“续”,气脉连贯,既有对当下“千家俊彦”齐聚的欣喜,亦有对“共探古律”“同扬新风”的期许,情感真挚而不失厚重。尤其“楚经”一词,既点明地域文化根脉,又赋予作品以历史纵深感,使“赠”意超越个体,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呼吁。
四、格律精严,语言凝练
作为七律,此作严守平仄对仗:颔联“樵夫悦耳”对“正道挥毫”(偏正结构),“琴音妙”对“画韵馨”(主谓结构);颈联“李杜锦章”对“苏辛浩调”(并列专名+偏正宾语),“堪作范”对“足垂型”(能愿动词+动宾),词性、结构工整熨帖。用韵上,“亭、屏、馨、型、经”同属平水韵“九青”部,一韵到底,朗朗上口。语言凝练而富张力,如“萃”“集”“妙”“馨”“范”“型”等字,均以简驭繁,精准传意。
结语
简亦景此诗以传统格律写当代艺苑,既具“鸿儒”之雅,亦含“楚经”之脉,在典故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展现了对文艺群体的热忱礼赞与深切期待。其工稳的格律、典雅的语言与温润的情怀,恰如“琴音妙”“画韵馨”,于字里行间流淌出持久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