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同学之情
圆思念之梦
本文作者:蒋三德
编辑:李新萍(天津) (一)
——天门东乡“蒋市中学73届同学联谊会”纪实
正值家国清明,
油菜灌浆;
麦苗拔节,
踏青赏春时节,天门东乡“蒋市中学73届同学联谊会”在净潭社区三楼会议室热烈举行。
来自全乡各地的近30名老同学、曾经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蒋国华携夫人欧阳老师与同学欢聚一堂,共叙师生之情。
净潭社区书记严寒、天门市诗词楹联学会、楹联研究会秘书何志敏、净潭诗词书画分会秘书长程运鹤作为嘉宾代表,应邀参加了联谊会。
会议首先由净潭社区书记严寒致词。他对“联谊会”的举办以及前来参加联谊会的所有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
他指出,你们这批50后出生的人,从走出校门,曾为家乡流过汗,做出过贡献。当你们风华正茂时,又奔赴到全国各地,成为各个岗位,各条战线的顶梁柱,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才智与青春。我代表全体社区居民感谢你们。
当“联谊会”举办时,你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和家庭事务,尽情享受这个难得的美好重逢时光,叙旧情,圆心梦,让那份深厚的同窗情再次燃烧起来。
预祝联谊会圆满成功!
——一种重逢,醉美流年。温润时光,感动岁月。
当严书记致词话音落下,老班长胡纯章登台讲话。
(二)
同学们:
弹指五十二挥间,
半个世纪揣思念。
风雨相牵同学情,
今日圆梦净潭乡。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五十二年过去了。当年我们由一个个美如画的小姑娘、英俊的小伙子,变成了如今一头百发,两鬓染霜的老太太,老大爷,渐入夕阳。但是,我们无悔青春。因为曾经芳华的我们,奋发向上,脚踏实地,拼搏过,努力过,付出过……
最美人间四月天。
今天,当紫燕回归,油菜花争先恐后绽放,黄色、紫色、蓝色的花朵祭祀故人时,我们欢聚状元故里,相聚净潭乡,见证我们的同学情,见证我们的同学爱,见证我们的同学友谊--这是情的相聚;这是爱的融合;这是义的相通;这是恋的契约……
岁月虽然过去52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得: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我们一块到校,铃声阵阵,把我们集合在操场,一块做广播体操;当铃声响起,又把我们招集到教室;我们一块听课,一块写字:一块学知识。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们不约而同的冲出教室,集结到操场,踢健子,打蓝球;跳绳。放学后或周日,或跑到学校打乒乓球;或找老师解难题;或打蓝球,或参加义务劳动,帮助附近的生产队割麦子,插秧,捡棉花……
——老班长親切的叙说,引得在场同学热
烈的掌声。
老班长讲到:
当我们毕业时,各自怀揣自己的梦想,回到村庄,生产队。
(三)
在人民公社,集体化的道路上,成为各条战线的精英、骨干,成为各个行业的姣姣者。用勤劳,铸就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点;用智慧,抒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诗篇。我们每一位女生走向社会时,少了一些娇气,多了一份骨气;少了一些弱气,多了一份志气。撑起了“半边天”。男生如小老虎,打头阵。
茫茫田野,是我们的舞台,那生长的一行行麦苗,庄稼,是我们写下的一排又一排诗行;那长长的田埂,是我们编织青春的彩带。
——上前线,支二线,援三线,乐为国家做贡献,
我们的修养在这里成诗。
--谱青春,写青春,献青春,只争朝夕洒青春……
我们的内涵在这里彰显……
--当我们风华正茂,一个个大姑娘变成一只只金凤凰时,又先后从土生土长的故乡飞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肩挑双担子,青春红似火。有的仍扎根农村,在广阔的天地里书写新的篇章;有的跨入军营,担当起保卫祖国的重任;有的奔赴油田。哪里有石油,就把家安在哪里,献身石油当尖兵;有的走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岗位,当上了人民教师;有的搏击商海,成为商海中的雄鹰;
有的踏进厂、站,开动机器,为国家建设当个螺丝钉;有的进入机关,办公室,担当时代的引领者……
(四)
无论世事沧桑,无论事过迁境,老班长自信的说:我们是乐于吃苦,善于拼搏的一代,是能伸能屈的好后生。
——在家里,我们用锅碗瓢盆,奏出了一曲又一曲乐章;
用柴米油盐,调剂着平谈生活中多滋多味,把小家建成了温馨的港湾;
--在事业里,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描绘着一个又一个蓝图;
用奋力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抹灭的业绩;
-一在夕阳下,我们带着余热,秉承传统,又跟着自己的儿女走南闯北,帮忙照看孙子,孙女。甚至把他们送进中学、小学、幼儿园。有的仍然朝着这个目标奉献余热。把儿子、女儿的家,建成了幸福的大本营。
一路走来,一路芬芳,我们把青春给予了家乡,给予了家庭;
中年有为时,我们把责任给予了事业;
夕阳西下时,我们又把传统留给了孩子;七旬古稀,我们把容颜留给了岁月……
-一当我们今天欢聚一块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人生,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祖先,无愧于祖国。
我们是顶天立地的一代;
是继往开来的一代;
是承前启后的一代
--当我们今天欢聚在一起时,我们要感谢 “三个人“
:首先感谢父母,把我们辛勤养育,教诲我们如何做人;
感谢親爱的老师,教育我的知识,丰满我们的乳翼,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感谢老天爷护佑,让我们仍在这个世界上,与阔别52年的老同学一块分享幸福、分享快乐与甜蜜……
父母难舍,
恩师难忘,
天爷难违!
——一生不嫌贫、爱富的人,不是兄弟姐妹,而是老同学。
他最后赋诗感慨道:
有幸学友幸临家,
同窗生辉笑似花。
欢天喜地叙故事,
牵心畅温美无瑕。
四面八方来聚会,
五十二年梦境圆。
你在我在共同在,
沐浴夕阳酿蜜芽。
(五)
老班长通篇的叙语,是回味,是回忆。
听着,听着,让我联想起《转身再无少年》那首歌:一张张熟悉的脸,苍老了容颜;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变得已陌生;谁坐在我前面,谁坐在我身边,谁借的那块橡皮,抹不掉的童年;一年它又一年,白发苍青似箭;一天它又一天,人已到了老年。谁坐在我身旁,谁坐在你后面,谁递那张纸条,谁坐在你后面,青春它已走远,写下了不见不散;青春它已走远,转身再无少年。今生相识便是缘,举杯痛饮共祝愿……
祝愿你好,我好,我们都好。
——同学来聚会,嘉宾贺深情。
嘉宾代表、天门市诗词学会、楹联研究会何志敏,
净潭诗词书画分会秘书长程运鹤先后在会上致贺词。
何秘书长首先对“联谊会”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随后便赋诗一首:
青葱数载伴寒窗,喜年同班聚蒋场。柳岸行春聊喜愠,荷塘戏水叹炎凉。时光似箭苍颜驻,世路如云远梦香。今日擎杯须畅饮,桑榆未晚共欢康。
——是啊,时光,会走得很远。但记忆不会变浅。
程运鹤秘书长作为嘉宾身份,激动地讲到:
听着你们的同学胡纯章、蒋三德讲叙以往的回忆,我仿佛已穿越时光。走进了你们那段充满青春活力与纯真梦想的岁月。
(六)
52年前,你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校园,开启了同窗之旅。那时的你们,或许青涩腼腆,或许朝气蓬勃,但共同的求知欲望,让你们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52年的时光,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悄无声息地改变了许多。你们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如今鬓角染霜的长辈。但岁月能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你们之间那份真挚的同学情。
在这52年里,大家各自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则在家庭中默默耕耘,将子女培养成才。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相信这份同学情始终是你们心灵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看到大家重逢时的激动与喜悦,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情谊的珍贵。希望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大家能尽情回忆往昔,畅谈今朝,愿你们的同学之情如同美酒,愈存愈香。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到这段纯真的岁月,想起彼此,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祝愿同学聚会圆满成功。
程秘书长的肺腑之言,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是啊,人生从朝阳到夕阳,岁月之路漫又长。送走风华正茂,迎来两鬓风与霜……剩下的时光,只有珍惜了。
学生代表曾令国讲到:52年风雨征程,52年沧桑巨变,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变迁,但无论岁月怎样流转,那份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的尊重,对同学的思念,却始终如一,永刻心灵……。
(七)
——岁月,一份铭刻,一份风景;一份感动,一份芬芳。
当87岁高龄的蒋国华老师走上主席台时,全场爆以热烈的掌声。
看到曾经的学生,恩师感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今天能与同学们相聚,我仿佛年轻了许多,看到你们一个个健康的身体,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所造就,有所成就,贡献了你们的才智,作为老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喜悦”
“悠悠岁月,纯之情怀,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你们,现在都已步入晚年。岁月的长河冲刷去的是零星的记忆。但浓浓的师生情,如陈年老酒,芬芳扑鼻……无论时光怎么变,无论距离多么遥远,我和你们的心将永远凝聚在一起。愿我们的师生情源远流长……”
“祝同学们的人生舞台更加精彩”!
——一种感动,温润师生;温馨彼此,镌刻心间……
老师的一席话,如眼下春天,拉近了热爱与温暖的距离,如融融春意,扑面而来。所到之处,便是人间春色万里。
按“联谊会”的议程,师生前往“蒋市中学”旧址参观。当车行至校址门前下车后,走进当年的教室时,蒋老师仍是五十二年前的样子:
一步一伐,健壮有力;
一举一动,轻盈如燕;
一眉一宇,绘声绘色;
一姿一态,文质彬彬;
一声一语,温柔和蔼。
此情此景,我仿佛回到了五十二年前在教室中,聆听老师的课文分析与谆谆教诲。
我仰视黑板,粉笔沫在纷飞,看到黑板上的字,仿佛变成一片片羽翼。却再也找不出当年那个完整的圆……
春花春水引春情,
春风春雨惹春思。
——老同学,既是特殊的称谓,又是难以割舍的情思——你们是我心中最深处的柔软,是共同见证青葱岁月的那帮人;
同窗共读共同疯狂的那帮人;
你们是我最长久的感情,是最平淡的相随。
你们如同古筝上轻拔的琴弦,悠扬而深远。
——重逢,是快乐的。
我仿佛看见,我们的一头白发里,贮着多少没讲完的故事;
——相聚,是短暂的。
我已窥见到,
我们的两鬓斑白中,藏着多少未说出的思念……
——这份窗情,这份思念,将伴随我们的余生,
长长久久,
年年岁岁……
净潭社区:
蒋三德
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