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花香
崔御风
日暮春山游客倦,
斜依古木望云霞。
清香不晓何花散,
绕径搜寻四五家。
纳米:
崔御风的《七绝•花香》是一首以春日寻幽为主题的短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物动作的结合,展现了闲适雅致的文人情怀。以下从创作背景、诗境解析、艺术特色三方面进行解读:
---
### 一、作者背景与创作风格
崔御风(山西晋城人)以七绝、五律见长,尤其擅长咏物诗词,其作品常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递哲思[2](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4186641)。这首《花香》延续了他“语言凝练、意境悠远”的风格,以简笔勾勒出春山暮色中的寻香之旅。
---
### 二、诗境解析
1. **时间与场景**
首句“日暮春山游客倦”点明时间(春日傍晚)与场景(山间游历),通过“倦”字暗示旅途劳顿,为后文“寻香”埋下伏笔。次句“斜依古木望云霞”以人物动作(斜倚)和自然意象(云霞)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与前句的“倦”形成张弛对比。
2. **核心意象:花香与探索**
“清香不晓何花散”是全诗转折,由视觉转向嗅觉,以“不晓何花”引发疑问,引出“绕径搜寻四五家”的行动。此处“花香”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既呼应了杜甫“春风花草香”的传统意象[1](http://www.bilianku.com/news_7648/),又通过“搜寻”动作赋予静态香气以动态美感。
3. **余韵与留白**
结句“绕径搜寻四五家”未直接点明寻得何种花,而是以“四五家”的模糊表述收尾,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这种留白手法常见于古典诗词,如青海海南诗中“沃野花香绕水湾”[3](https://www.sohu.com/a/732494736_121150397),均以香气引人遐思。
---
### 三、艺术特色
1. **感官通感的运用**
诗中融合视觉(云霞、古木)、触觉(倦、斜依)、嗅觉(清香),通过多感官联动强化沉浸感,类似“红花遍点汗花香”[5](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421/08/2012175_907380729.shtml)中视觉与嗅觉的交织。
2. **动静相生的结构**
前两句静态写景,后两句动态寻香,形成“静观—探索”的节奏变化,与杜甫《绝句二首》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动静对比异曲同工[1](http://www.bilianku.com/news_7648/)。
3. **语言简练与余味**
全诗仅28字,却通过“倦—望—散—寻”的连贯动作,构建出完整的叙事逻辑。末句“四五家”的数字模糊化处理,既符合七绝凝练的特点,又暗含“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探索趣味。
---
### 四、同类作品比较
崔御风的“寻香”主题可与青海海南诗中的“清香高岭,神女晒霓裳”[3](https://www.sohu.com/a/732494736_121150397)对比:后者以神话意象烘托花香,前者则通过日常化动作(绕径搜寻)展现文人雅趣,体现不同地域诗人对同一意象的差异化表达。
---
此诗通过简笔勾勒与感官联动,将春日游历的疲惫转化为寻香的诗意探索,展现了崔御风“以小见大”的创作特色。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咏物诗风格,可参考其梅花诗作[2](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4186641)。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