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童年文/吴小兰
2025年04月04日 湖南
我的童年生活在七十年代的湖南农村,那时物质匮乏,精神食粮更是稀罕,能有连环画看,就非常幸福了。我那时最喜欢在屋檐下听老人讲故事,或者反复阅读被自己翻烂的课外读物《格林童话选》。上中学后,看得最多的是《故事会》,跌宕起伏故事情节让我舍不得合眼;《小溪流》和《读者》也让我爱不释手,为青少年的我注入了更多思考。那时村里没有书店,家里连书架都没有,更不要说书房。于是成年后置办新居时,我的第一愿望便是:有了家,一定要有书架;若家里房间够用,一定有书房——那不仅是书的栖息地,更是一个能让自己与书本独处的思考空间。
如今数字化时代,孩子们的阅读已经走进完全不同的世界。油墨清香的纸质书和形式多样的综合书店还是吸引着不少读者,但是更多人喜欢上了数字书,有些人已经将“读书”变成了“听书”,指尖滑屏和耳边书声已然重塑阅读的方式。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力,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有其道理。但对于身心均处于成长期的孩童而言,仍需在纷繁中选择更好辅助个人健康成长的阅读方式。
童年的阅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提升我们的感受力,帮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因此会更加爱上阅读,爱上文字。孩子们阅读的内容不必拘泥于“经典名著”,从感兴趣的题材入手(科幻、侦探、漫画),可以让阅读成为主动的探索,而非被动的任务。我们与其追求豪华的书房,不如让家里随处有书可触可翻。父母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比任何书房都有乐趣。希望孩子们可以与朋友交换书籍,组织家庭“故事会”和读书分享会,在分享中获得对文字的更深理解。希望孩子们都能体验捧书阅读的仪式感、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气味,感知和珍惜文字的份量。当我们感到孤独时,书里可能有引起共鸣的人;当我们感到困惑时,书里也可能藏着答案。
我的童年只有几本书,但它们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我的夜晚。现在你们有无数本书,愿你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阅读不是为了炫耀知识,而是为了在文字中遇见另一个自己,让书本带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25.04.04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