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同村《八景诗》
周光华
序
九同村,坐落在仙霞岭余脉与武义江流域南岸的平川之沃地,距婺城东18里,隶属雅畈镇,辖徐店、雅桑园、张麻车、麻园4个自然村。村以桥岭线为基线,自西向东延伸,前三村已连为一体。村民姓氏多元,有徐、詹、董、朱、王、沈、章、李、张等。据《金华董氏宗谱》记载,董氏后裔第二十一世正(1379年1月22日至1442年2月19日),字季七,由永邑山来迁于金邑铜山下桑园定居,为董氏始祖,迄今628年。据《金华永清徐氏宗谱》记载,徐氏后裔第二十二世寿(1370年3月3日—1440年11月2日),字希远,迁徙徐店村族居,为徐氏始祖,迄今635年。据《金华莲塘张氏宗谱》记载,张氏后裔第十一世九色,从西埠头迁徙张麻车,安居乐业,为张麻车张氏始祖,迄今570年。据金华《松溪朱氏总谱雅桑园呈房》记载,华贵,字秉荣(1776年5月19日至1851年12月22日),从日辉路迁徙雅桑园居住,为雅桑园朱氏始祖,迄今150余年。
雅桑园村董氏家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明末清初,先辈怀壮志且具卓识,始建宗祠,以昭祖德启后人。宗祠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三进规制,门楼挺拔,显望族之尊。入门可见戏台,檐角似鹏展翅,斗拱镌刻精细,狮子滚球,盘龙捧珠,活灵活现。飞檐斗拱,巍峨壮观,尽显昔日风采。东西厢房对立,庄重典雅。中堂、后堂,各为五间,宽敞肃穆。祠内雕梁画栋,绘彩如生;砖墙粉璧,四周环绕,尽显神工匠心。四百余载,风霜雪雨,宗祠岿然屹立,往昔荣耀,历久弥坚。董氏先祖积善累德,凭勤勉睿智,开基立业,高风亮节,垂范后世。后裔恪守祖训,奋进不息,繁荣昌盛。
铜山古寺,亦称灵鹫禅院,地处铜山北麓,坐南朝北。其肇建于东晋大兴三年,迄今逾一千七百年。东晋之后,铜山寺在岁月长河中,历经迁徙风波,见证诸多朝代更迭与佛教兴衰。清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微服巡幸金华,赐金捐助,御题 “灵鹫古刹” 石匾,自此声名远扬。此地山峦叠翠,峭壁嵯峨,气势磅礴。寺中斗拱飞檐,黛瓦连绵,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直入云霄。寺隐其间,金碧辉煌,静谧清幽,隔绝尘世。疏林绕寺,光影斑驳,曲径通幽,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晨钟暮鼓,唤醒尘客之梦;僧众诵经,拂散世人杂念。目睹此景,感慨万千,记铜山古寺之韵,抒吾心之感怀。
武义江畔,有村曰张麻车,其村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村内屋舍鳞次栉比,疏密相间,粉墙焕日,黛瓦含烟,檐角高飞,势欲凌云。庭院之内,繁花似锦。里巷通衢,户牖相闻,烟火氤氲,尽显安乐祥和之象。村中有长塘,澄澈如镜,倒映天光云影。塘畔古木参天,翠影摇曳,波光潋滟,浑若画境。村民汲水,滋养生灵,童稚嬉于塘侧,欢声笑语,回荡空中。村前村后,田野广袤,村民躬耕不辍,沟渠交错,灌溉便利。村民勤劳,瓜果蔬菜,绿浪翻滚,春播秋收,仓储殷实,为村落增添活力。张麻车村,钟灵毓秀,长塘清澈,田园丰饶,江景如画,实乃宜居福地,人间桃源,在此颐养天年,令人心驰神往。
金华斗牛,始于三国时期。相传,吴主孙权与鲁肃曾微服巡视东阳郡,即后世金华府。孙权为涵养民众勇武之气,遂兴斗牛之风。往昔,每至农历元宵、端午、中秋以及十月二十六,铜山寺下,斗牛娱乐之盛景,令人瞩目。届时,斗牛场门庭若市,老幼齐聚。铜山之麓,人声沸腾;沼泽之畔,围栏环绕。观者如潮,摩肩接踵,皆引颈期盼赛事。黄牛入场,身姿矫健,两两对峙,怒目圆睁。其势如猛虎下山、蛟龙腾空,令观众惊心动魄。这一习俗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传承不绝。考稽史籍,铜山斗牛至今已有1690余载。斗牛,不仅是一项别具一格的娱乐活动,更为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彰显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其底蕴深厚,实乃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之象征。
九同村南,有百合塘。其始建于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水产养殖的小型水库。往昔,此地为莲池胜境。芙蕖潋滟,红若丹霞,白似雪涛,琼枝摇曳,弥望无际,荷香馥郁,逸散十里之遥。塘中,游鱼戏虾,穿梭莲茎之间;野蚌螺蛤,嬉于莲根之侧,生机勃然,自成画境。近年,乡人深谋远略,善用地利,广放蚌苗。自此,塘面蚌影绰约,波光潋滟。昼则白日高悬,阳光倾洒,微风拂动,蚌苗自然滋养;夜则明月流银,清辉漫布,塘面熠熠,恍若瑶台玉池。蚌于幽光之中,张合有致,其所孕珍珠,灿若星斗,又如绮霞。岁月迁延,珍珠渐趋浑圆,光泽柔和,皎然无瑕。漫步塘畔,观百合塘之变迁,由荷香莲影,至蚌影垂星,物华焕新,实乃盛世之功,令人叹为观止。
铜山,钟天地之灵秀,蕴千古之奇闻。溯古老传说,铜山与积道山竞比高低。时有胡石桥将军,勇猛无畏,主动肩负增高铜山之任。自此,将军晨兴暮返,穿峰越涧,背巨石直赴铜山之巅。然石若有灵,背至山顶就复滚落,虽屡背屡坠,终不可成。将军怒发冲冠,挥扁担奋击巨石。顷间,巨石中分。扁担梢飞至二十里外,坠入古井,此地便得名上古井村。劈开滚落的巨石仍在铜山脚下,迄今犹存。将军靴印宛然,恍若仙迹,经岁月侵蚀,依然可寻。赛毕,积道山终逾铜山之高,古人感慨,此乃天意。这段传奇,承载着先辈的豪情,赋铜山以神秘。乡人追慕将军之风采,感怀往事,冀探造化之玄机,使其事永传于后世。
麻园村居江畔,江水悠悠,澄澈若练,波光潋滟。烟火村舍错落,桑麻稻田纵横,浑然天成,恍若桃源胜境。此间有古樟,拔地参天,昂然屹立,为麻园之胜景。昔匠人测之,主干壮硕,胸围6米;树高11米,耸入云霄;冠幅广12米。考稽典籍,其植于明永乐元年,迄今已622载。数百年来,世运更迭,兴衰无常。古樟经历风雨之侵、旱年之灾,在逆境中生存,屹然挺立,象征坚强品质,尽显生命之顽强不屈之力。春至,樟叶繁茂,香馥四溢,弥漫村落。晨曦初露,啼鸟栖枝,鸣奏天籁;暮色四合,樟影与归人相衬,静谧温馨。观其挺拔之姿,感其不屈之质。古樟如忠实守望者,见证麻园之变迁,相伴数代乡民,悠悠岁月,形影不离,可歌可泣。
村北江畔,昔为荒滩。秉持“生态、灵动、精致、文雅”慧政理念,依村傍水,因形就势,以江景为主脉,掇菁撷华,串联诸景,遂成生态绿道。绿道肇建,防洪治水,固堤根基;修复生态,恢复自然生机;健身休闲,益身心康泰。绿道其间,芳草盈堤,繁花夹路,春意盎然,灌木葱茏。骑行者览胜开怀,漫步人袖间携香。道侧江景如画,清风送爽,草木含芳。游步绿道,融入历史人文,漫步蜿蜒于绿荫之中,宛若置身山水画卷。村民饭后散步,既可赏景,又能健身,幸福感油然而生。江堤绿影摇曳,令人心旷神怡。今之江滨绿道,彰显生态环境和时代风貌,不独为一方胜景,更成村民精神文明新阵地,展现美丽乡村之独特魅力。
董氏宗词
碧瓦翘檐气势雄,盘龙斗拱挺苍穹。
先贤不负千年志,祖德相传万载功。
制作宏图勤翰苑,经纶大业继家风。
堂前香火绵延处,佑启儿孙福泰隆。
铜山古寺
黛瓦披霞接太空,虚檐挂月气增雄。
疏林驻景连僧院,曲径浮云隐梵宫。
鼓韵催醒尘客梦,经声拂散世心通。
缘随净界迎朝日,意慰禅门送晚风。
张麻车村
家居阆苑望江楼,柳绿芬芳到枕头。
浪影遥连临沧海,涛声远送过杭州。
儿孙折桂登官府,父老携花伴客舟。
自有田园长富贵,人间福地度春秋。
铜山斗牛
民风淳厚续金秋,沼泽围栏观斗牛。
虎视眈眈相对峙,龙威凛凛直凝眸。
濒危不绝传今世,致远非遗起婺州。
但见门庭宾客满,欲知文物问乡侯。
百合塘珠
日映清波透碧纱,初栖蚌母伴莲花。
瑶宫带月连银汉,池贝藏星漾彩霞。
尚有珍珠呈秀色,犹馀白玉莹无瑕。
凝望且醉春风缓,靓艳幽怀感物华。
盘石古迹
遥溯开天比岳峰,将军浩气自从容。
肩挑块石凌苍汉,胆破层岩傍麓松。
扁担遗梢沉古井,靴痕嵌影见仙踪。
铜山岂逊他山峻,造化悠然意万重。
麻园古樟
傲然茂苑驻江滨,槛外芳樟烂熳春。
百尺琼姿珠树好,千枝绿叶岁华新。
朝闻鸟语迎门客,晚沁花香慰路人。
饱历沧桑身愈健,愿同日月伴村民。
江滨绿道
自然景色带波摇,武义江风水韵饶。
芳草连堤环绿树,繁花满路映春潮。
骑车览胜临流赏,漫步携香拂袖飘。
往昔荒滩成美境,神游柳岸乐逍遥。
和《江滨绿道》
清风拂面柳枝摇,两岸乡田呈富饶。
堤上黄莺鸣翠树,芸苔花浪起芳潮。
丛中舞蝶娇春赏,鼓乐迎宾彩帜飘。
更改三观如梦境,游人自醉入消遥。
附:江滨绿道
作者:周光华
自然景色带波摇,武义江风水韵饶。
芳草连堤环绿树,繁花满路映春潮。
骑车览胜临流赏,漫步携香拂袖飘。
往昔荒滩成美境,神游柳岸乐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