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的书简
郑世兴

上月宁治春先生寄来的他新出版的诗集《椿香居杂诗》,一直放在我案头最显眼的地方,认真拜读,体悟其字里行间之真谛内涵。总觉得他的诗沾着特殊的气息。
治春先生已年逾六旬,自称“乡下人,半农半文,半俗半雅。”他已有60万字的文章、诗词见诸报端,他自喻“嗜读”,现有藏书1.3万册之多。
拆开他寄书的包裹时,似有几粒干涸的泥屑落在桌面,像从於陵田垄间偷跑出来的标点符号,用沾着麦芒的手掌翻动万卷藏书,总让那些在他笔下染上三分野气诗句,在格律的田埂外长出翠生生的新芽。
我在遐想,他的书房是不是一座奇异的农舍?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毛笔字很有功底。砚台边是不是搁着掰去半边的烤地瓜,毛笔杆上或许还凝着清晨摘黄瓜沾的露水。那些自称"打油"的诗句,分明是蘸着墨汁与草木汁液写就的杂交品种:写麦收便说"镰刀割碎云影子",记读书又道"字缝里爬出萤火虫"。这哪里是不通平仄?分明是把《诗经》的草木鸟兽与齐鲁大地的俚语土话,酿成了独门韵脚。
我常想象他踩着两脚春泥走向书案的模样。左手提着刚从菜畦拔的萝卜,右手握着狼毫,指甲缝里的青苔还未洗净,就在纸上挥出朴实如汉简的墨迹。他有诗曰"半事农耕半为文,一手笔渍两脚尘。粮食粒粒殊不易,文章字字有甘辛。"可那些墨痕里游动的岂止是魏晋风度,分明能看见犁铧翻开的新土在纸上呼吸,听见梁间的燕语混着键盘敲击的节奏。

这位藏万卷的半农半文之人最动人的,是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饥饿。他说“本是土里讨生活,误入歧途弄文墨。文尽微言乏大义,墨常干枯难着色。”可那些从土里长出来的诗句,那些染着烟火气的读书札记,何尝不是另一种扎实的稼稿?当城市里的文人忙着抛光修辞的釉面时,他正把《庄子》的寓言和玉米须一起晒在屋顶,让思想的野蜂在字句间自由授粉。
今天翻开《椿香居杂诗》,眼前似有一片风干的紫云英突然从扉页里落下。我想,这该是他夹在书页里的春日信物,某个耕读间隙,从沾着露水的田埂随手采撷的注脚。这使我忽然懂得何为真正的"嗜读":不是供奉文字为神龛,而是让诗书与五谷同晒一片太阳,让灵感的根须始终深扎在养育生命的泥土里。
读治春先生的著作,是一种享受,领悟其内涵是一种启迪,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