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忆 父 亲
高 海 生
二0一九年六月二十二日,是父亲八周年之祭。在父亲离开的这些日子里,我总想写点文字纪念他,可是往往尚未动笔,泪水便模糊了我的双眼,思绪也异常纷乱,不能握笔或不能成篇。我知道,关于父亲的记忆,那是我内心深处不能触及的痛,而我苍白的笔墨又怎能描绘父亲丰富而充实的一生呢?
一
八年前,也就是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上午九时,父亲因脑梗抢救无效,驾鹤西去,享年七十八岁。魂归渺渺,唯余桑梓。我和我的兄弟姊妹们撕心裂肺,痛心疾首,满腔悲情,两行酸泪,一时间万千言语,竟不知如何诉说……
父亲出生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我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儿时的父亲是幸福快乐的。奶奶先后生了两个男孩都夭折了,生下父亲后,就格外疼爱。当时大人们都省吃俭用,而父亲经常吃的白面坨坨、油涮饼子、炒鸡蛋。父亲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奶奶寸步不离,生怕他有什么闪失。但家里的娇生惯养和过分溺爱,也使父亲错失了上学的机会。父亲十七岁那年和母亲成了亲。那时母亲针线、茶饭样样拔尖,剪纸、刺绣等女工也很出色。母亲把家里门外打理得井然有序。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渐渐使父亲从一个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年,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父亲逐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所有家里的农活都由父亲操持料理,春种秋收,井井有条、头头是道,不几年就牛羊满圈,粮米成仓,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转眼间到了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实行“一大二公”,我家的土地和牲畜都归了公。父亲和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他先后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和大跃进,浮夸风和食堂化,经历了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经历了七十年代志丹县的“强迫命令”和大干快上的极“左”年代。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外出修路打坝。父亲先后参加过宜川到兰州、志丹到延安、志丹到各乡镇的公路建设。旦八镇洛河上修拦河坝建水电站工期十三年,父亲就干了六年。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一九七八年底。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以后,解放了思想,也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父亲更是精神饱满,劲头十足,起早贪黑,种地打粮,生怕种不好庄稼,打不下粮食而惹人笑话。但父亲的辛苦劳作当年就有了收获,初步解决了全家的温饱问题,第二年就有了余粮,几年之后更是粮食满仓,家畜成群。我们几个儿女都说粮囤子全满了,没处装粮了,不如卖上些余粮吧。可父亲穷日子过怕了,舍不得卖,总是说攒下点儿余粮度饥荒。从此,我们全家再也没有受饥挨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生活。
二
一九八二年,我由延安林校毕业参加了工作,渐渐有了点儿积蓄。一九八八年解决了我们全家人的城市户口,实现了“农转非”,破天荒的吃上了商品粮,那可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举家搬迁到了志丹县城生活,住进了崭新的五孔砖窑独院。父亲再也不要五黄六月背麦子、十冬腊月放牛羊了,再也不要在土圪垯林里刨粮食了,从此,父亲可以丢掉老镢头,和城里人一样悠闲地散步了,父亲也扬眉吐气,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可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刚在城里清闲了不到半年,就嚷嚷着要寻活儿干,儿女们都说,您苦了半辈子了,应该好好休息、享享清福,我们能养活您二老。父亲说,人不是长身的,人要动弹嘞,我身下就浑身的不自在。那时父亲五十多岁,不听劝阻,执意要干活。他先后在周河滩捞过石子,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给饲养场放过牛羊,掏圪崂地种洋芋,砍索草卖钱。再后来年纪大了,就捡一些尼龙袋拧成绳卖钱。父亲的常年不停歇也常常受到儿女们的数落和责备,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嘿嘿一笑。
在父亲七十七岁那年的八月天,父亲正在院子里和我们拉家常,他说身体有点发麻,紧接着就全身抽搐,浑身发抖,我们急忙将父亲送到医院检查诊断,医生说是脑梗。随即进行了抢救治疗,但还是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和我们的精心护理,再加上父亲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他终于能拄着拐杖下地行走了。父亲平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总是怕拖累儿女。我们深知父亲一方面是不想闲着,更重要的是力所能及挣点钱贴补家用,给儿女减轻负担。父母对儿女有操不完的心,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父亲经常用它自己挣下的钱给孙子们买好吃的、好穿的,买铅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和孩子们喜欢的小人书,经常手拖着孙子们上学放学。每每想起这些情景,我都热泪盈眶,泪流满面。好在我的儿女们也经常带着爷爷奶奶游山玩水,在爷爷病重期间,日夜守护在病榻旁,精心护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我想这就是孝道,这就是报恩,这就是传承,这就是美德吧。
三
父亲一生酷爱学习,渴求知识,重视文化,这缘于他在生产队挣工分、分粮、分红利时,因为没有文化而经常吃哑巴亏的现实。据二爸讲,在父亲和母亲已经完婚,大约十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在旦八学校上了一年的速成班,后来,生产队办起了扫盲班和政治夜校,即使白天劳动再累,只要有夜校学习,父亲都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可见父亲对知识和文化是多么的渴求。父亲弟兄二人,父亲在家里劳动,爷爷和父亲供二爸上学读书,直到二爸高中毕业并考入陕西省财经学院。二爸在学院毕业后应征入伍,一生在兰州军区服役,直至副师级退休。我大哥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迫不及待地将儿子送进学校,每个星期送去米面口粮,用毛驴驮一垛干柴交给学校,父亲背一捆甘草根卖钱交学费,直到大哥中学毕业。由于家里缺少劳力,我大姐、二姐没有上学,直接参加了生产劳动,但父亲经常鼓励她俩扫盲识字,不要当睁眼瞎。大姐、二姐也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坚持自学,做到了能读报,会写信。父亲重点供我三姐和我上学,一直到我三姐初中毕业,我高中毕业考上了延安林校。
四
我小时候,看到父亲经常用沙盘写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旧时代的蒙学读物,他都能照本诵读。有时,父亲还给我们讲“四书五经”里的内容,讲隋唐英雄、梁山好汉、西天取经的故事。父亲讲得津津乐道,我们听得兴味十足。正是父亲的这些故事,伴随我们度过了欢乐的童年。父亲喜欢看书,我的有限的藏书,他大都翻看过,而我从单位拿回来的报纸,他也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每年的黄历书是必买的,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及交节时分他都记得非常清楚,清明、中秋、农历十月一等大的农家节日,也都清楚地装在他的心里。我说,你记那些干啥呢?父亲说,作为一个种地的农民,不知道节气怎么能行呢?况且清明祭祖、中秋团圆、十月一烧纸,自古传留,不单是我们家,也是所有农家最重要的节日。他嘱咐我们要把传统节日牢记于心。从此每年清明祭祖、中 秋与老人团聚、十月一上坟烧纸、除夕为老人守岁,成了我们家永远不变的家规和传统。
五
父亲既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又是一位慈祥而善良的长辈。记得我的爷爷在七十八岁的时候无疾而终,父亲常常对我说,你爷爷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旧社会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把我们拉扯大,成家立业,非常不易,你爷爷没有享过一天福,我没有孝敬好你爷爷。愧疚之心溢于言表。其实父亲对爷爷是非常敬重和孝顺的,从不让爷爷干重体力活,每顿吃饭母亲都是给爷爷奶奶端吃递喝,有好吃的都留给爷爷奶奶吃,从来不让爷爷奶奶穿补补丁衣服,而父亲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并且经常穿爷爷退下来的旧衣服。奶奶在晚年病重期间,父亲没白天没黑夜整日陪护左右,端屎接尿、翻身按摩,抱在怀里喂饭、喂药,极尽孝道。
六
父亲对子女们也是呵护有加。我在四岁的时候突发高烧,腿脚无力,那时医疗条件差,父母亲到处给我寻医问药。听说纸坊卫生院有一个叫张伦的老中医医术出名,父亲就背着我翻山越岭去找老中医看病。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就拼命的供我上学读书,盼望将来能走个“轻路”。好在我也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顺利考上了延安林校,毕业后参加了工作。
孩子的婚姻问题也是父亲最最操心的大事,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用340元钱和40个银元的彩礼,早早的给我定了娃娃亲,而又在我林校学习的第二年就催促我先把结婚证办了。意思是怕我进了公家门成了公家人,把农村媳妇甩了,成了陈世美,既得罪了亲家,还惹众人笑话。在父母看来,这是不仁不义的事情,而我也深知父母的用意,就遂了他们的愿,领了结婚证。在我林校毕业后,父母就给我俩成了亲。婚后夫妻恩爱,儿女成双,妻贤子孝,没有辜负老人当初的一番良苦用心。
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父亲经常叮嘱我,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要爱公家的一针一线,一分一厘。可以说,父母对儿女真是有操不完的心,而我也牢记了父亲的叮嘱,秉承了父亲的良好风范,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父亲对老人的孝和对子女的爱,深深地打动和教育了我。我和妻子以及我的子女们也一直将父母的冷暖放在心上,时常牵挂二老的健康,陪他们聊天、说话,不让父母寂寞和孤独。当父亲患脑梗半身不遂后,我和妻子更是日夜守护,在父亲病榻旁细心照顾,我的儿女们也经常给爷爷洗衣、洗身、洗脚、剪指甲、喂饭、喂药、翻身按摩,尽量减轻爷爷的病痛。正所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老话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七
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总会有那么一段段令人留恋的风景,留在你的记忆里,看似平淡,却一定会在某个特殊时刻掀起心底的涟漪,颤动着你的思维,让这记忆之火重新点燃。此刻,关于父亲的几件琐事,就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而且越来越清晰。
我记得,早些时候,每年粮食归仓、进入冬季以后,父亲还要忙着砍柴背柴,以备来年之需。一人多高的柴垛摆放得整整齐齐,同时还要备足牲畜冬春的饲草。这些薪柴和饲草都是父亲一背一背背回来的,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地劳作着,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过上一份好光景。父亲的坚持与毅力,深深地打动和震撼了我。看着这一垛垛的柴和草我也在反复的思索,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才是头啊,这种苦日子也激发了我发奋读书,跳出农门,走出大山,改变全家人命运的强烈愿望和念头。
父亲进城以后喜欢扎扫帚、笤帚,喜欢编织筐子、筛子,经常砍一些栒子棍做手杖或送给亲戚朋友做镢把斧把,经常在野外采摘一些山杏、木耳、蘑菇给我们吃。农村亲戚们的红白喜事等大事小情也几乎都是父亲去应酬,父亲也经常给亲戚朋友帮忙干农活儿,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父亲进城以后虽然不干农活了,但父亲用过的农用工具都还放得整整齐齐,舍不得丢弃。这些农具与父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经常看一看,摸一摸,有时竟对着它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我知道那是又勾起了父亲对往事的回忆,那些往事既凝结着父亲的成就与喜悦,也浸透着父亲的辛酸与汗水。
父亲喜欢抽老旱烟,父亲的旱烟锅四季不离身。父亲的旱烟杆油光锃亮,镶着铜箍子,配着玛瑙咀子和铜锅子,还有母亲绣的鸳鸯戏水的旱烟袋。父亲喜欢用火石配上香艾打火,这种古老的火石不怕风不怕雨,即使有了火柴和气体打火机,父亲还是喜欢用它的火石来打火。父亲抽了一辈子老旱烟,但却从不咳嗽、不气喘。
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有三次灿烂的笑容,却让我记忆深刻,终生难忘。一次是我考上了中专学校,父亲手捧着盖有大红印章的录取通知书,会心地笑了。一次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第一年,父亲望着满囤子的粮食,满足的笑了。还有一次是父亲抱上了儿孙子,高兴得笑了。人都说隔辈亲,这句话在父亲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
可以说,过上好光景、教育好子女、儿孙满堂、后继有人,这些就是父亲人生中的大喜事。
八
父亲一生中不怎么生病,但有几种疾病让我记忆深刻:一是经常牙疼,疼的实在不行时就自己动手拔牙。其次是胃疼,经过治疗也没有再犯病。还有就是外力所致的腰椎骨折,一遇天阴雨湿就不舒服。再就是毫无征兆的脑梗最终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在我心中,父亲是那么的坚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可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生无常,生命脆弱。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孝敬父母,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待,将成终生遗憾。
儿时的回忆总是那么甜蜜,记得有一次过年了,父亲用卖农副产品的钱给爷爷奶奶买回来柿饼子、饼干,还有一斤烧酒,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买回了糖果以及花布做新衣服,还有几串小花炮,我们高兴得蹦蹦跳跳,心里想我父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父亲那种在逆境中求生存,从不灰心、从不气馁的坚持和毅力让我敬仰,也使我终身受益。父亲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总是默默忍受,很少与人争辩,倒是母亲常常与人论理抗争。每每提起这些往事,父亲总会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他常常说,人有一亏,天有一补,上天是最公道的。人要相互尊重,相互帮衬。要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全家人每年都给有困难的人捐善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时刻做到公道正派为人,诚实守信干事,继承了父亲正直善良的做人之本。
父亲一生坎坎坷坷、先苦后甜的不平凡经历也让他大彻大悟,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人生哲理:路,不通时,选择拐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情,渐远时,选择随意。有些事,挺一挺就过去了。有些人,狠一狠,就忘记了。有些苦,笑一笑就冰释了。有颗心,伤一伤就坚强了。坎坎坷坷人生路,坦坦然然随缘行。
九
忘不了,忘不了父亲饱经沧桑、布满皱纹的脸庞和结满老茧、雄壮有力的双手;忘不了,忘不了父亲怜爱地摸着我的头,嘱咐我好好读书的唠叨;忘不了,忘不了父亲得知我考上中专,高兴的合不拢嘴的笑脸;忘不了,忘不了父亲受了委屈,一声不吭低头走开的神情;忘不了,忘不了父亲脑梗发作,痛苦抽搐的情形;忘不了,忘不了父亲临终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再三叮嘱!
欣慰吧,父亲!您亲手缔造的我们这个大家庭非常团结和睦,虽然谈不上飞黄腾达,但也人丁兴旺,衣食无忧。
放心吧,父亲!我们都秉承了您忠厚、善良、纯朴的天性,一定会照顾好母亲,让母亲好好享福,颐养天年。
呜呼!纸短情长,笔拙意远,纵有十分才思,写不尽我父滴水之恩;便是千行泪水,难报我父养育之情……
愿父亲在天之灵——安息吧!
高海生 志丹县旦八镇瓦窑巷人
二零一九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