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丝语
作者:牧夫
那一年
那一年一条小鱼儿离开了故乡
留下了故乡的一条小河
那一年一只小燕子离开了故乡
留下了故乡的一片云彩
那一年我离开了故乡
留下了故乡黑黑的土地
从此一位叫“乡愁”的老乡
就留在了我的心底

一家人
那一年刚开春
家里来了两位穿黑衣的客人
每天进进出出连招呼都不打
就象进出自家的门
妈妈却要我和姐姐好好待他们
有时还可看到和客人玩要的妹妹
直到有一天
房梁上新筑的小泥屋里
又多了三个小黑衣客人
家里热闹的每天都象开音乐会
左邻右舍都羡慕地说
瞧这一家子人

火头军
那一年我参军来到部队
被分配在炊事班
做了一名火头军
深深的三尺灶穴
把瘦小的我淹没
地平线上看不到烧火的人
膛内旺盛的火儿
燃烧着我的青春
黑黑的煤块里
藏着的理想弥深
长长的煤铲
输送着激情的能量
一把煤钩
搅动起浪漫的天真
十七岁的那一年
我参军来到部队
做了一名火头军

青春
那一年星儿发芽的时候
青春跳上了树梢
霞儿发芽的时候
青春在玉兰花里抖俏
云儿发芽的时候
青春在原野上奔跑
月儿发芽的时候
我的青春将爱情拥抱

一首小诗
那一年的那个黄昏
下着浙浙沥沥的小雨
在一个小酒楼上
我送你一首小诗:
沪上送儿湿衣纶
临别把酒意沉沉
新雏展翅不畏远
不枉人前高歌论
后来你对我说
我走后
读着小诗
你哭了

十七岁的你
那一年十七岁的你漂洋过海
去美国前我请你吃饭
东来顺的涮羊肉
你把乡愁留在舌尖
首都机场分别时
牵挂聚在我的眉间
不舍的泪涌上你的双眼
望着你青春稚嫩的背影
消失在登机的人群中
突然一阵阵心疼
你身上只有四百美元

一支不衰的赞歌
那一年我千里万里奔赴南国
为二十四岁的你唱一支赞歌
自卫反击战中为掩护战友
你永远长眠在了云南麻栗坡
接过你战前写给我的遗书
“亲爱的
不要悲伤
像梅一样迎接美好的春天”
泪湿了我的眼窝
又怎能辜负你的嘱托
三十九年后的今天
虽已过了花甲
我的爱人
向着你长眠的地方
依然为你唱着那支赞歌
三十九年从没停过

折皱里的岁月
多少个那一年被我记起
多少个那一年被我忘记
那风
这雨
那霜
这雪
一个个变幻的四季
无论记起
还是忘记
都储在脸上的存折里
还有一点薄薄的利息

附:水深不语点评
牧夫老师“短歌丝语”“那一年”,以叙事散文诗的形式,如回忆录般的重温了匆匆“那一年”的一段段“乡愁”与“离情”。每一篇都承载着作者的真诚,跳动的理想,既崇高又朴实,既有感伤又有依恋。文中有好几处时间节点,都写得明明白白,不含糊,这些时间节点连贯起来在我读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些时间节点的背后,牧夫老师的文笔极尽质感与弹性,富含匠心和创意。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剪裁布局颇为得体,感情真挚又细腻,情真意切,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老师的字里行间,我读懂了离家少年对故乡的依恋,有对家乡“小鱼儿、小河、小燕子、白云黑土”的纯真热爱,有新兵战士的青春热血,有对爱情的懵懂初开,有“沪上送儿湿衣纶,临别把酒意沉沉”的母子离别之情,也有兄妹的离别之情,更有感天动地、天人永隔凄美的爱情故事。
读着读着,我既感受到了少年的野性和天真,也感受到了青年的理性和勇敢。本期“那一年”散文诗系列如一部部情景剧再现,年代带入感极强,让多少人也回忆起自己的“那一年”。
牧夫老师的语言艺术要么生机盎然,要么旷达高远,要么沉重忧郁,要么明媚轻快,要么语重心长,可谓风格多样、意想丰富、耐人寻味不止。整篇散文诗叙事与抒情并济,语言表达坦率直露,其“语直”,其“脉露”,但“意”不浅,味更浓。
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牧夫老师无论是写悲感,写欢情,都是那样真挚纯朴,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在于他的文字既风流妩媚,又活泼俊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