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家卢纪元寄托哀思的篆刻作品生动感人,金石肖像处,音容宛在。此时刀锋入石留痕,德行润世无声。此刻篆痕深深,藏不住天地悲恸;细琢朱白交错,刻不尽思念涕零;大师罗公此去,惟愿星河为案,云霞作印,再续千秋金石盟——中国梦•慈善中国万里行!(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注)

石刻序伦
作者:曹干云
金石篆刻面序伦
德行艺厚见精神
应谢卢兄含泪技
薪火继旺慰罗魂
2025.4.5于巽寮湾
【每诗一评】《石刻序伦》是曹干云先生为纪念书画家罗序伦病逝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诗中既表达了对罗序伦艺术成就与人格精神的赞颂,也记录了卢纪元为其刻制肖像印的深情之举。
首句“金石篆刻面序伦,”以金石篆刻为载体,将罗序伦的形象与精神凝固于永恒的艺术形式中。诗中提到的卢纪元所刻肖像印,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寄托了艺术界同仁对逝者的追思。罗序伦生前作为慈善中国书画院院长、国际书画鉴定评估专家,其艺术造诣与慈善贡献在文化界影响深远,而金石篆刻的“不朽”特质,恰与其毕生追求的艺术精神相呼应。此句暗含中国传统文化中“金石永寿”的哲思,与吴昌硕等大家以篆刻凝聚气韵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
“德行艺厚见精神”,高度凝练了罗序伦的毕生成就。作为教育慈善家与社会活动家,他发起“慈善中国万里行”,将艺术实践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其艺术创作不仅注重“形神兼备”,更强调“思想意识之赶上时代”。这种“知行论道贯西东”(曹干云《序伦兄论画》句)的境界,使其艺术超越了技法层面,成为承载人文关怀的精神载体。诗中“德”与“艺”的并置,呼应了罗序伦在《艺海拾遗》中提出的“文艺孳乳于质,质涵育于文”的艺术观。
“应谢卢兄含泪技”以卢纪元的刻印技艺为情感落点。篆刻作为“刀笔相生”的艺术,既需金石功力,更需创作者的情感投入。卢纪元在悲痛中以刀代笔,将哀思转化为线条韵律,这一过程与傅抱石在《山鬼》题识中所述“以拙作供诸公竞选,冀助高兴”的艺术馈赠精神相通。而“含泪技”三字,既是对技艺的致敬,亦暗含艺术传承的悲壮色彩,令人联想到吴昌硕篆书“悃愊无华”所追求的至诚境界。
”薪火继旺慰罗魂",正所谓:丹青化炬承遗志,翰墨流芳启后昆。“薪火继旺”以火种传递为喻,指向罗序伦艺术生命与慈善精神的延续。罗序伦作为慈善中国书画院院长,其书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承载着“佑我华夏庇苍生”的社会担当,“化炬”既指艺术之光照亮后人,亦暗含其慈善事业如炬火般温暖社会,曹诗完成了对罗序伦艺术生命与人格精神的立体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