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勾起的记忆
杨义春
本人自幼养成一种习惯,喜欢收藏自己喜爱的老物件,特别是与本人相关的资料,诸如上学时的成绩报告单、历年来获得的奖状、奖品、证书、亲朋好友来往书信、婚丧喜事请柬礼单等等,我还专门搞个档案柜,予以收藏。不光收藏自己喜爱的物件、资料,爱人、子女个人的资料也统统整理入档。2016年受到市档案馆的表彰,授予“淮安市家庭档案示范户”称号,还参加江苏省在徐州举办的“家庭档案展览会”。
日前翻阅档案,见到65年前下乡支农《田头学毛选》的一张老照片。那是1959年6月上旬,我们淮阴市(当时是县级市,也就是后来的清江市)教育局团支部下乡支农。见物思人,感慨万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物是人非,照片上的人,有两人已经说不出名和姓了。当年的团支部书记华建曾同志(图中左起第一人),后来调到无锡工作,已经作古二十多年了,团员华增英(图中左起第三人)退休后,回南方生活,也二十多年不见了,现在和我还有电话来往的只还有家住上海的宓伟行(图中左起第四人)一人。望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和影像,不禁勾起我对那个年代的一段美好记忆。
1959年6月上旬,我们淮阴市教育局团支部响应市委号召,下乡支援人民公社麦收。我们团支部一行6人,在市委王礼田副书记的带领下,来到夏家湖公社,支援夏收。
我们吃住在一户彭姓社员家中。白天,我们跟着社员一道下田割麦;晚上,我们带领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还附带扫盲,教不识字的社员认字写字。
房东彭奶奶,快60岁了,裹着小脚,勤劳持家,待人十分热情,每顿都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每天上下午,她都要送一两次开水到田头给我们喝。彭奶奶没上过学,不识字。我们团支部的华增英老师每天晚上教她认字。她对华老师说:“华老师,我们家祖辈没人上过学,在旧社会,给人做牛做马,连一顿好饭都吃不上。现在翻身了,全亏毛主席、共产党,别的字可以不学,感恩毛主席,感恩共产党,这十个字请你务必教我学会”。华老师手把手连教她三个晚上,彭奶奶不仅会认,而且会写。她特地让儿子到上街去买来一张大红纸,工工正正将十个字写在纸上,贴到墙上。
“田头学毛选”。那是下乡后的第五天,大家割麦已经割得十分疲劳,有的女同志手上磨出大血泡,用毛巾包着握镰刀,有的女同志累得直不起腰,只能跪在地上割麦。就是这样,大家仍然坚持收割麦子。为了鼓舞士气,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大家蹲在地上,手捧“红宝书”,学习《愚公移山》,交流学习心得。经过学习,同志们振奋了精神,鼓足了干劲,终于胜利完成麦收任务。临走的那天上午,彭奶奶特地蒸了三锅白面馒头,给我们每人带上四个。村民们老老少少集队送我们出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