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量生死与乡愁的距离
——评析唐梦诗歌《五公里》
文/朱华
唐梦老师的诗歌《五公里》以简洁而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思念与感慨的情感画卷。诗歌围绕“五公里”这一独特的空间距离展开,将生与死、现实与回忆、亲情与乡愁等复杂的情感巧妙交织,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生命、亲情和故土的深刻思考。
一、“五公里”:独特的空间意象与情感纽带
“五公里”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在诗中承载着多重意义。从表面上看,“卧龙岗,离家只有五公里”明确了空间距离,它是现实中家乡与父母长眠之地的物理间隔。然而,紧接着“却隔着阴阳”这一转折,瞬间赋予了“五公里”更为深刻的内涵——这短短的五公里,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生与死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这种空间与生死的关联,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痛以及生死相隔的无奈。
“五公里”成为了连接生者与逝者、现实与回忆的情感纽带。尽管距离看似不远,但阴阳两隔却让这份亲情只能在回忆和想象中延续。诗人通过对这一距离的强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遗憾与眷恋的情感世界,使诗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愧疚
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眼中存储了水润江南的湿气,把墓碑上的微尘擦拭”,这一描写细腻而生动,“水润江南的湿气”既暗示了江南的地域特色,又巧妙地将诗人眼中的泪水与江南的湿润相融合,表现出诗人在面对父母墓碑时的悲痛与思念。擦拭墓碑的动作,更是传递出对父母的敬重与不舍。
“五十二度的高粱酒洒在地上,或许能去除地底下的些许寒意”,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传统祭祀习俗的呈现,更饱含着诗人对父母在另一个世界的牵挂。希望通过酒来驱散地下的寒意,体现了诗人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即便阴阳相隔,这份亲情依然浓烈。
同时,诗歌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父母的愧疚之情。“生前,他们拓荒,背负着沉重;当我们能负担他们的时候,他们静静地睡在这里”,这几句诗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父母一生辛劳的心疼以及未能在他们生前给予更多回报的遗憾。父母生前的艰辛与诗人在他们离去后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回忆与现实交织:营造浓厚的怀旧氛围
诗歌巧妙地运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营造出浓厚的怀旧氛围。“六月的轻风送来父亲劳作的脚步,好像从来没有停息过;母亲的那块蓝布围裙又晃动起,诱人的香气”,这里通过对六月轻风和父母劳作场景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童年回忆中。父亲不停劳作的脚步和母亲围裙的香气,这些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眷恋。
而现实中,父母已长眠于卧龙岗。这种回忆与现实的交替出现,使诗歌在时间维度上产生了强烈的张力。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四、自然意象的运用:深化主题与情感
诗中运用了多个自然意象,如“青石缝中挤出的蒲公英,撑起一把伞,晃动着,儿时的记忆”和“矮松浓郁,藏了我的乡愁”,这些自然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蒲公英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植物,在这里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漂泊的命运。“青石缝中挤出”体现了蒲公英生长环境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父母生前的艰辛。而“撑起一把伞,晃动着,儿时的记忆”则将蒲公英与诗人的儿时记忆相联系,使这一自然意象成为了回忆的载体,勾起了诗人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矮松浓郁,藏了我的乡愁”,矮松这一意象则直接与乡愁相呼应。浓郁的矮松象征着故乡的深厚底蕴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诗人将乡愁寄托于矮松之中,使乡愁这一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故乡和亲情的眷恋主题。
五、语言风格:简洁质朴与意蕴深远
《五公里》的语言风格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但却蕴含着深远的意蕴。诗歌以平实的语言叙述着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如“带来一些东西都是地里的收获”,简单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父母农耕生活的尊重和对土地的热爱。
这种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相得益彰。它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没有过多的修饰反而更显真诚。同时,简洁的语言也为诗歌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填补诗歌中的空白,从而产生更深的共鸣。
六、诗歌的艺术价值与局限性
从艺术价值来看,唐梦老师的《五公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意象,将生死、亲情、乡愁等主题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诗歌的结构紧凑,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自然流畅,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情感触动。
然而这首诗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诗歌的节奏上,整体较为平缓,缺乏明显的起伏变化。虽然情感真挚深沉,但在表达上略显单一,可能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疲劳感。此外,诗歌中部分意象的运用虽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在独特性和创新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与一些经典诗歌相比,在意象的挖掘和运用上还可以更加深入和独特。
总体而言,唐梦老师的《五公里》是一首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它通过对“五公里”这一独特空间意象的巧妙运用,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依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死、亲情和乡愁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入思考。
附诗歌:
《五公里》
文/唐梦
卧龙岗,离家只有五公里
却隔着阴阳
眼中存储了水润江南的湿气
把墓碑上的微尘擦拭
五十二度的高粱酒洒在地上
或许能去除地底下的些许寒意
六月的轻风送来父亲劳作的脚步
好像从来没有停息过
母亲的那块蓝布围裙又晃动起
诱人的香气
带来一些东西都是地里的收获
生前,他们拓荒,背负着沉重
当我们能负担他们的时候
他们静静地睡在这里
从青石缝中挤出的蒲公英
撑起一把伞,晃动着
儿时的记忆
矮松浓郁,藏了我的乡愁

【作者简介】原名朱华,笔名唐家少爷,杭州塘栖人,70后。供职于杭州某图书出版公司做策划兼编辑。散文、小说、诗歌作品散见于《新民晚报》《钱江晚报》《中国财经报》《青年作家》《国家湿地》《齐鲁文学》《西湖》《连云港文学》等杂志报刊。
【作者简介】唐梦,本名张铁丽。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有文学作品集《落英拾零》《岁月断章》《满帘风动》《北风南韵》。《岁月断章》《满帘风动》被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收藏。诗歌作品被《中国最美爱情诗》《黄浦江诗潮》《当代精英诗人作品选》等选本收录,散见各报刊和网络平台。

【西子湖诗社简介】1922年4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在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作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个诗社,被载入了文学史册。湖畔诗社为现代爱情诗发展带来了一股清流,影响深远。上世纪八十年代,董培伦等几位著名诗人协助汪静之举办了三期新诗讲习班,培养了近三百名新诗爱好者。2016年10月15日,董培伦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诗人为传承湖畔诗社写爱情诗的诗风,歌唱人类永恒的爱情,成立了西子湖诗社,继承了湖畔诗社的诗风,为完成汪静之老先生生前创办《湖畔诗刊》的遗愿,西子湖诗社于2021年春创办了《湖畔诗刊》。封面使用了汪静之先生的手迹作为刊物名称。
责任编辑:乐 夫
编辑审核:冯和平
主编终审:陈剑钧
刊头书法:王 奇
图片来源:网 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