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好人”杨文华
作者/葛国顺
悠悠子婴河畔,无尽哀思长叹;回溯乡间往事,胸中涌起波澜……逶迤东流的子婴河奔腾不息,哺育了一代代优秀儿女,这里历史悠久,贤才辈出,人杰地灵。在这块沃土上,先后涌现了乔辣、乔执中、韦子廉、吴易风、夏顺诚,以及当今“中国好人”杨文华……杨文华系临泽镇朱堆村村民,一生荣誉颇丰:2013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道德模范,2014年荣获扬州市十大扬州好人称号,第五届高邮好人及首届临泽镇好人。因罹患癌症于2023年9月15日清晨6时多病逝,享年79岁。

我与杨文华相认说起来也有40多个年头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临泽区委当秘书,因工作关系,时而去他在邮城创办的高邮铝箔纸厂开现场会,那时,企业顶峰时期产值突破了1个多亿,成了县里的明星企业,我及时采访并予以报道了他的业绩。2018年还应邀去他创办的村史馆参观学习。人们对杨文华退休以后热心办公益赞叹不已,他的事迹真是千车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
作者(左一)与杨文华2018年合影
还乡“反哺” 唤起人们乡愁
杨文华22岁离乡创业,从乡镇的五金厂厂长,到后来创办铝箔纸厂,在全县小有名气,杨文华连续四年荣获“江苏省明星企业家”荣誉称号,1987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10年清明,杨文华回老家朱堆村祭祖、扫墓。村里多年面貌没有多大改观,村民们为了一亩三分田的蝇头小利时而争吵不休,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司空见惯,当时村级经济欠发达,然而丧事操办却很铺张。这些事情,在即将退休的杨文华看来,显得不可容忍。少年时代那个民风淳朴、寄托着他乡愁的家乡怎么变成了眼下的样子?引起了他的沉思。
退休前夕的杨文华回老家看到村里面貌依旧、发展停滞、村民素质下滑,让他忧心忡忡。第二年,他不顾家人反对,一个人把户口从高邮市迁回了朱堆村,并立下壮志——改造民风。 如果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反哺”,杨文华不会想到自己在七十多岁的时候会被人称作杨文“哈”。(“哈”在当地方言里并不是一个好词,大意是这个人呆、傻,过于固执),具体到杨文华身上,就是放着城里的日子不过,退休了把户口迁回农村,典型的有福不会享。杨文华的计划头两步是成功的。2010年到2013年间,他努力的阶段性成果——朱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从搜集资料,到最终落成。其间,200多个平日里在他看来素质不高的村民们加入修建纪念碑的队伍,有钱出钱、没钱的出力,累计1.1万名当地乡镇的中小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然而,此后他的“计划”却屡屡败在了“钱”字上,好人之路走得越来越难。家里人的反对更让他头痛不已,气头上他写下了“强妻逆子双连冠,古往今来一名人”的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萌生了改造民风念头的杨文华一开始是单干,计划也不复杂,颇有些“就地取材”的意思。

建烈士碑 让英雄魂归故里
杨文华所在的临泽镇朱堆村,位于兴化、高邮、宝应三县市交界处,是苏中知名的革命老区。杨文华,一位年满70的退休老人,从小在朱堆村长大,从镇上退休后的杨文华,他本可以留在镇里颐养天年,却最终选择回到本乡,为村里的烈士树碑立传。说起建纪念碑的初衷,有了这个想法,杨文华再也闲不住了。为了立碑,老人奔波三年,走遍省内外17个县市,行程5万多公里,搜集整理了朱堆村27位烈士事迹,并撰写近4万字的先烈材料,为本村27名烈士安家。自费将20位烈士资料一一收齐,作为民间的烈士立碑人,奔波千里自掏腰包,为烈士树碑立传。说起他,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他的行为开始被讥笑为“傻”,却最终感动了一村人。从2010年夏天起,他耗时八年、先后赶赴南通、海安、东台、兴化、宝应、南京等省内外17个县市,行程5万多公里,走村串户、召集座谈、反复核对资料,终于搜集整理好朱堆村27位烈士事迹,并撰写出近4万字的先烈材料。建起了一座由村民自发募款为烈士建造的纪念碑。除此以外,杨文华还自掏腰包近万元,印发近千份《革命先烈纪念册》;挖掘“扬州建专”学校在朱堆村敌后办学、游击办学的历史,搜集整理了2万多字的资料,向学校、机关等单位的公职人员宣传英烈事迹,填补了高邮革命史上的空白,他用坚持在村民心里竖起了丰碑。
从朱堆村走出去参加革命工作而献身的革命烈士并在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登记在册的,有20位之多。临泽镇是江苏知名的革命老区,曾发生过几次重大战役,但不少牺牲于此的革命烈士连名字也没留下。杨文华认为,作为后人,他有责任做点事,让更多人了解和记住从朱堆村走出去参加革命工作而献身的革命烈士,讲好烈士的故事。在朱堆村村头,立着一块高3米、宽0.9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两侧刻着村中20位烈士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以及纪念碑发起人、退休老人杨文华亲自撰写烈士碑记。
“开始也没刻意想过要坚持多久,但越深挖越觉得这项工作实在紧迫。”杨文华说,这些烈士当中,有的一直以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至死事迹也鲜有人知;有的牺牲时很年轻,家属和后人始终不知道他们的烈士身份。“有位叫匡长穗的朱堆村人,1954年被追认为烈士。他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去参加革命,现在这位烈士的儿子匡寿海都已经72岁,就生活在朱堆村,但对于父亲的生平、战斗经历、牺牲原因,匡寿海了解很少。”杨文华说。“如果不是老杨,很多烈士的事迹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中国好人”杨文华,他用自己行动感动了村民,放着镇上的大房子不住偏要回到村里、每月领一两千元退休工资却自己出钱收集烈士事迹……他的行为一开始并不得到村民理解,有人暗地里讥讽他“杨文哈”(方言,指傻、楞),有人说他为了“赚眼球”“博名头”,就连妻子和儿女也多次劝他回镇里养老,不要“多管闲事”。“但只要有一人理解,我都有做下去的动力。”杨文华认准了的事。几头牛也拉不回头。一路追寻烈士事迹,有人质疑,但更多的是支持。“村里有个女同志,在上海治病,听说要建纪念碑的消息,二话不说寄了500元回来,还有一些低保户、残疾人也要捐款,这些同样生活不宽裕的人希望伸出援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杨文华说。杨文华的行动慢慢换来更多认可。2012年8月15日,烈士纪念碑选在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日子动工建设。杨文华印发了800份志愿者倡导书,志愿者数量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219人,村民们有的抢着报名做义工砌墙挖土、有的从自己家里搬来砖瓦,村民自发捐款6万多元,仅耗时一个多月,当年9月19日,烈士纪念碑就完工落成。“杨文华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在村民心里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村史馆陈列品
创村史馆 振兴乡村建设
纪念碑建成了,老杨并不认为是“大功告成”,他心中的目标大着呢。杨文华说,农村人才流动太大,年轻人追求往高处走,文化高的、有本事的都到了镇上、城里,只剩老人和孩子的村庄无可遏制走向衰败,他选择留下来,尽自己全力支持农村建设。“我生在此长在此,年轻人走得多了,我就更有义务回到家乡来,做最需要人做的工作。”杨文华说,回到朱堆村4年,他感触最深的是传统文化和教育断层,“我注意到,现在除了开会看文件,村民基本没有学习的氛围。老人只能照顾孩子生活,却管不了孩子教育,不读书、不看报,村民就只会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重视文化,不放眼农村的未来。” 又一个念头在杨文华心头生成,修补农村传统文化,杨文华又准备从自己做起,当好“文化排头兵”。2017年,杨文华组织创建了全镇首家村史馆,并无偿献出个人收藏的1500多件实物。村史馆内设主展厅、好人室、红色教育室、文教卫生室、电子展播室和接待室等,馆内陈列着2000多个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老古董,留住了历史,传承了乡村文明。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学习者近万人。通过办道德讲堂、家训展览馆、民俗博物馆,在村民中宣扬传统文化,教化民风乡风。如今,朱堆村史馆已是全省首批社会教育学习体验基地、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高邮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临泽镇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杨文华认为,“我生在此长在此,年轻人走得多了,我就更有义务回到家乡来,做最需要人做的工作。”他希望在村民中宣扬传统文化,教化民风乡风,细风润雨,让更多年轻人选择留下来,尽自己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有更多大城市里的精英和了解乡情民情的农村能人能选择反哺乡村,集全社会之力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好。
捐献遗体 终身奉献大爱
2019年12月,杨文华被诊断为胃癌,接受了胃切除手术。然而,2023年9月病情恶化,癌细胞转移,他入住高邮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杨文华为医院党员、团员和职工代表等约150人讲述了自身的先进事迹。并现场向高邮红十字会提交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回馈社会,现场他深情地说:“活时无愧于心,死后无愧于后人。希望在我的生命终止后,也能为社会作出最后的贡献。器官能够帮助其他人重新获得新生,遗体能够帮助医学研究,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11月16日下午,中国好人杨文华受邀高邮市人民医院开展好人事迹宣讲,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杨老签署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圆了多年的心愿,现场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做好事不是为了光环而做,而是做了好事才有了光环。”在当天事迹宣讲会上,杨文华结合自身经历,畅谈了做好事三图三不图的初衷,三图即一图共产党的身份、二图劳动模范的脸面、三图弱势群体及青少年的未来;三不图即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不图回报,并勉励现场所有的医护工作者做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做令人尊敬、受人敬仰的“大先生”。杨老还向市人民医院赠送了《好人杨文华》一书。杨文华认为,“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之常态,捐献遗体也就是一件小事,以捐献遗体这样的方式回馈社会,以这样的方式回馈社会,不仅是对生命的延续和升华,而且更好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杨文华成为高邮市第12位遗体捐献者。在当天的遗体捐献现场,杨文华的儿子杨国春悲痛万分地说:“我们尊重和支持爸爸的决定,未来也要像他一样做好人、行善事。”生前,他还创立“红枫”志愿者协会,目前队伍已扩展到320人。
2024年1月18日,高邮市志愿者齐聚杨文华的家乡朱堆村,为因病离世的杨文华捐赠塑像,缅怀好人精神,让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塑像由扬州好人、市劳模蒋宽广捐助,采用玻璃钢铸艺制成,造型端庄,生动展现了杨文华乐观坚毅、明德至善的精神品格,让“中国好人”杨文华熠熠生辉,彰显和弘扬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
2025.4写于草页斋
村史馆陈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