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025年3月26日,睿聪高中小老师王梦瑶在导入课堂。图2,小老师们在相互教学。图3,大先生景子沫成了观众。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内,教师常被视为知识的唯一源泉,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范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三和教育”应运而生,它强调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协同发展,达到“与自己生命的和谐,与他人生命得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的和谐”,为课堂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三和教育”的引领下,结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课堂的全新面貌正逐渐显现。
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从“讲授者”成功转型为“观课者”,在细致的观察中有效引导课堂,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哲学视角下的认知革命
“三和教育”理念,不仅是对笛卡尔以来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更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学智慧的守正创新。它将学习视为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建构的动态过程。自主初学被重新定义为“知识的第一次接触”,这本质上是对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的明确肯定。学生在初学阶段通过“原点模型”的探索,自主建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同化-顺应”机制不谋而合。学生在接纳新知的同时,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积累,更促进了认知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和教育”通过“个体自主—对子教学—小组合作”的三阶协作机制,构建起了一个多层级、多维度的认知网络。这一教学设计巧妙地契合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通过搭建“过程工具”作为认知的脚手架,引导学生突破个体认知的局限,实现更高水平的认知发展。
二、存在主义视野下的角色转换
孟国泰先生倡导的“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教育宣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师生本体论关系。当学生开始承担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时,他们的身份认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这种角色转换不仅重新分配了认知负荷,更带来了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真正的主体性,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刘仕秋校长所倡导的“学生的课堂”,更是将课堂空间转化为一个存在主义意义上的“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场所。在这里,学生不再是为了解决一道题而学习,而是为了解决一类题而思考。每个生命个体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与知识的碰撞中不断确证自身的存在意义。这种教育实践超越了工具理性的束缚,恢复了苏格拉底式“产婆术”的教育本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真理,而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
三、实践中的传统教学突破
在课堂的转型过程中,授课流程的优化成为关键所在。其中,“初学”“对教”“统计”这三个环节尤为关键。初学是学生与知识的“初次会面”,通过提前接触新内容,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知识框架,从而减轻课堂上的认知负荷。在初学过程中,学生应明确三点: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寻找本节课原点模型,三总结本节课过程工具。初学不仅是知识的预演,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宣告、自主学习能力的锤炼;对于合作也应该遵从三点:一是互相展示初学成果;二是取其精华完善自身;三是题目验证建构归一。据不完全统计,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逐一解答10名学生的问题大致需30分钟;而在小组合作下,10个问题可分散至5组同步解决,耗时仅10分钟。睿聪高中的“当堂评测”数据显示,小组合作使课堂容量增加40%以上。这就是我们做到堂堂清的诀窍。针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并统计对错,做到不落一人的全员通过,不把问题留到课下,这是历史性的改变!
在合作环节,学生应相互展示初学成果、取长补短、共同验证建构成果。小组合作能够显著提高课堂容量和学习效率。据不完全统计,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逐一解答学生的问题;而在小组合作下,这些问题可以分散到各个小组中同步解决,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
统计环节则是确保课堂效果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检测并统计对错情况,可以做到全员通过、不留问题到课下。这一环节的实施将带来历史性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当教师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身边的“协作者”时,课堂生态便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更体现在教育文化的整体转型上——从追求标准答案的应试文化转向鼓励个性创造的探索文化。
四、放手一搏:成为合格的观课者
初学是课堂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当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初学任务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他们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完成从“讲授者”到“观课者”的转型。
在2025年3月26日的公开课中,我尝试让两位同学作为“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站在教室后面观察着学生们自主完成了一节数学课的全过程。看着他们在讲台上自信地发言、游刃有余地组织课堂讨论,我深感欣慰。这正是“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强大之处所在。
传统课堂往往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然而,在“三和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将知识结构化、解决问题流程化。由“1”发散为“无数”,再由“无数”归“1”。“三和教育”提出“教育不是修剪生命的剪刀,而是滋养个性的春雨”,这要求观课者转变视角——课堂的核心应是学生如何学,而非教师如何教。传统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发生转变——从“评价者”转变为“共生学习者”。我们不仅要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还要反思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完善。
当传统课堂的教师学会“退居幕后”,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老师时,教育便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生命绽放的绚丽舞台。作为观课者,我们应以大格局、大情怀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助力他们挺立成自己生命中的擎天之柱。
作者:景子沫(德州睿聪高中骨干教师)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