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思乡曲四首
母校
残阳从天上砸来的雪亮
让母校吞下我所有的目光
这束光,是少年的,充满奶味的天真与纯粹
跳到五十多年前的那个地方
是的,钻进心的熟悉
陌生又把我隔在外面的远方
白发踩着青春的思维寻找
老师与同学的身影,被漫长的岁月紧闭
虽然,追来的时间复线在说
现时的老师,与我儿子同龄
学生与我孙子共同阅读着一个方向
但学弟、学妹,这个铆进母校的定义
十级大风也不能翻动
一处老屋,逆着时间投递一枚记忆
我在那墙上出过无数次《墙报》
第一首诗,分娩在这个墙做的床上
跟随着我,一行一行长大
时间粘满了比兴赋,以及现代诗的语法
母校,风雨给我的酸与痛
成为我生命启航的音符
西潘楼车站
十九年的时光,精炼出一个早晨
我从西潘楼车站,登上列车走向远方
朝霞咬出泥士对我耳语
脚下的钢铁轨道,将承运你的人生
那两条钢轨,整整一百岁了
从吴淞口上路,走一百年,童声嘹亮,仍有缺口
在西潘楼,它把钥匙扔给我
我拖着青春的脚,迈上这条路
西潘楼的一寸钢轨,铸成我的人格
那根拧死的道钉,象征我扎根的生命
路上横铺的枕木,是我的步伐
汽笛的笑声,是我的编号
这一走,走了五十年
西潘楼,和我不动的故乡,还在一个房间
它活在与我共进的棋盘上
托梦的淮北口音,一直响在我奋进的征途
从睢阜路这个小站起步,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十几万公里铁路的掌心里
有我的脚印
蓝天上有我的呼吸
乡村丧事
黎明前的鸡鸣,牵走了大宝的命
太阳再也摸不到他黑红的体温
一个五保户的远行,忙坏朱姓的东庄西村
天与地,泪与情,织成悼念的器皿
广东打工的,飞回来了
上海打工的,开车回来了
合肥工作的,乘着朝霞回来了
北漂的弟弟们,送他远行
脚步踩醒吱吱嘎嘎的月亮
隆重,如此的隆重
只为姓朱的那把黄土,盖在这个姓朱的老人身上
只为认识的肉体,离开蓝天的眼睛
去依偎地平线下,比天外更远的地方
一个无妻室儿女的老人并不孤独
送行的乐曲,紧系着西行仙鹤的翅膀
一万四千元的棺材,象征着他庄严的生命
扛幡烧纸,披麻戴孝,渗出的痛与情
和有儿有女的家庭一样,进入血肉编写的教程
这个安魂的清明节
一位朱姓老人,庄严地走向远方
坟前的距离
姑妈,清明给你烧纸、送钱
请原谅,我不能到你的坟前
数步之间,有一片青葱的麦苗
我怕踩倒它,让你的心流泪
你一生,最爱的是粮食
一生的辛苦,结成的果子就是粮食
夏日,支气管炎卡住你的脖子
你带我去捡地里丢下的麦穗
晚秋,你背着浑身的病痛
扯着我去拾寒霜覆盖的地瓜干
每一粒粮食,是你精神的消炎片
是你物化的灵魂
为你睡的安心、永远
我不踩那片麦苗
它成长挺拔的青春,是我最大的孝心
它会把我送的钱,像邮递员一样
送到你的手里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