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散曲 • 大石调 • 初生月儿 • 念
心掀巨澜雨雪风,迅猛无情惆怅同。 撕肝裂肺念念中,念罗公,托梦逢,伤悲痛、泪眼朦胧。
前言作者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沉痛悼念罗公
序伦大德
作者:许遐龄
时至清明惊噩讯,
恸呼罗公欲断魂。
长天有意英灵在,
千古大德化后人!
2025年4月2日
【每诗一评】许遐龄先生这首悼念诗以清明节为时空坐标,通过凝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象,构建了一幅跨越生死的追思图景。全诗以"惊"字开篇,在传统祭奠之日陡生波澜,打破了清明惯常的哀而不伤的抒情模式。诗人以"恸呼"的爆发式抒情将情感推向顶点,却在"欲断魂"处戛然收束,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第三句"长天有意英灵在"巧妙运用自然意象实现时空转换,将现实的悲恸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存在,最后以"千古大德化后人"作结,使个体追思升华为文化传承的集体记忆。诗中"惊噩讯"与"化后人"形成闭环结构,既是对生命终结的痛惜,更是对精神永续的礼赞,在传统悼亡诗的框架中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首句"时至清明惊噩讯"将悼亡置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核心节点,既承载着"惊噩讯"的现实冲击,又成为"长天有意英灵在"的精神寄托空间。"千古大德化后人"通过时空的纵向延展,将个体生命的消逝转化为精神遗产的传承,现中国悼亡文学中"死而不朽"的文化基因。末句采用"化"这一动态动词,将静态的品德描述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滋养,更注重了德性在代际传递中的能动性,使"大德"超越个体范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全诗严格遵循七言绝句格律,通过"惊噩讯-欲断魂-英灵在-化后人"的情感递进,在28字中完成从震惊、悲痛到超越的心路历程。其中"长天有意"化用《诗经》"悠悠苍天"的古典意象,赋予悼亡以天道伦理的哲学维度;"化后人"中的"化"字源自《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使私人悼念升华为文明传承的集体记忆。好果将本诗置于当代悼亡诗歌谱系中观察,可见其既延续了传统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追求,又呈现出独特的抒情策略。
本诗通过时空压缩制造情感张力,则试图在个体哀思与文明传承间建立更宏大的精神。这种创作取向,既反映了当代旧体诗词创作者对传统形式的坚守,也显示出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构文化记忆的诗学努力。诗中"英灵在"与"化后人"的辩证结构,恰如清明时节的阴阳交汇,在追思逝者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