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杨政武
寒食碑前凝旧忆,无人机绕新丘。云端遥祭解乡愁。子孙同聚首,扫码奠先俦。
昔日音容常入梦,手机满载温柔。阴阳两隔念难休。深恩如暖巷,岁岁照心头 。


《临江仙·清明立碑祭》是湖南诗人杨政武创作的现代语境下清明祭扫题材的词作,通过传统词牌与当代科技元素的结合,展现了新时代祭奠方式的变迁与情感传承。以下从内容、意象、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祭扫场景
词作开篇“寒食碑前凝旧忆,无人机绕新丘”以对比手法呈现传统与科技的碰撞。“寒食碑前”呼应清明节前寒食禁火的古俗,而“无人机”“扫码”等意象则凸显数字时代特征。这种“云端遥祭”的描写,恰与编者按提及的“数字赋高能”“新风树”相契合,展现疫情后远程祭祀的普遍性。
二、虚实相生的情感载体
“手机满载温柔”将数字存储设备作为情感容器,与《临江仙·清明怀思》的“纸钱化蝶羽”、聂瑛词“寻根告后辈”形成跨时空呼应。手机中的影像、语音成为连接阴阳的媒介,既延续传统“音容宛在心”的思念主题,又以数字载体重构记忆留存方式。
三、情感内核的延续与升华
末句“深恩如暖巷,岁岁照心头”以巷道意象浓缩家族代际温情,与网页1《乙巳清明忆祖母》的“青松翠百年”1、《祭母》的“愁来酸泪满云笺”形成情感共振。而“扫码奠先俦”的集体祭扫场景,既继承《满江红·清明节祭拜烈士陵园》中“人如海,花似雪”的群体追思传统,又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跨地域情感聚合。
四、词体创新的时代意义
该词在《临江仙》传统框架内嵌入“无人机”“扫码”等新词汇,延续了《夜游宫·清明节悼念赵尚志》用词牌写现代英雄的创新路径。这种创作尝试既是对古典词学的传承,也呼应了“红色基因光日月”的时代书写需求。
综上,此词以科技元素重构清明祭扫的仪式空间,在延续“哀思无穷尽”(李頔诗)的传统情感内核同时,展现了数字时代对文化载体的重塑,为古典诗词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