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建国
忆民初,硝烟漫,降寒门、命似飘纨。父遭倭刃伤难散,岁月留痕黯。
[滚绣球]母携姑,街巷蹒,乞残羹、腹内空酸。啃皮挖菜熬昏旦,解放时艰未得安,依旧辛艰。
[倘秀才]父为匠、队中事繁,母耕地、垄间身弯,昼夜操劳不得闲。粮难饱,布衣单,满心忧叹。
[煞尾]今朝莫忘前人难,后世当承先辈坚,家国繁荣永赓传。苦岁篇,刻心间,莫教功绩化尘烟。


这首署名崔建国的元曲《正宫·端正好》以"念亲恩记昔苦"为主题,通过三个曲牌的联套形式,展现了战乱年代家庭的苦难史与家国情怀。结合元曲传统与现当代历史背景,试作如下解析:
一、主题与历史背景的双重性
战乱叙事与家国记忆
首段"父遭倭刃伤难散"直指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暴行,将个体创伤("岁月留痕黯")与民族集体记忆交织。"解放时艰未得安"则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艰辛,形成跨越两代人的苦难叙事。这种历史纵深感与元代刘时中《上高监司》揭露饥荒惨状的写实精神一脉相承。
劳动阶层的生存图景
"父为匠""母耕地"等细节继承元曲刻画市井生活的传统,如马致远笔下"不羡玉堂臣"的平民意识。通过"啃皮挖菜""粮难饱"等具象化描写,与元代灾民"鹅肠菜舍不得丢掉苦根"的生存状态形成跨时空呼应。
二、套曲结构与情感递进
叙事层递设计
采用《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煞尾》的套曲结构,符合元代散套"起承转合"的章法。从硝烟漫天的时代背景(首段),到父母求生细节(二三段),最终升华至家国传承(尾段),情感由具体至抽象层层推进。
意象系统的构建
全篇以"寒门""飘纨""皮菜""布衣"等物质匮乏意象为基底,与"倭刃""辛艰""功绩"等家国符号交织,形成个体苦难与集体记忆的隐喻网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与方伯成套曲中"枕冷衾寒"的孤独意象形成对照,突显社会性叙事特征。
三、创作手法的承继与突破
语言风格的融合
既保留元曲俚语化特征(如"腹内空酸""昼夜操劳"),又融入现代汉语词汇("解放时艰"),形成古今交融的文本特质。这种语言实验与无名氏作品"本是对美甘甘锦堂欢"的雅俗并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抒情与训诫的双重功能
"后世当承先辈坚"的训示继承元曲"劝世"传统,如刘时中"办心坚管熬得海枯石烂"的伦理劝喻。但突破传统散套多写风月的局限,将个人家族史升华为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四、文本的特殊价值
作为现代人创作的元曲体作品,该作在三个方面具有创新意义:
历史书写的民间视角
通过平民家庭微观史折射宏观历史进程,填补传统曲文中现当代题材的空白。
文体功能的拓展
将元曲的娱乐性转化为历史教育载体,"苦岁篇,刻心间"的呼吁与"把许下心香夜夜还"的誓言形成跨时代共鸣。
文化遗产的活化实践
以传统曲牌书写现代记忆,印证元曲形式在表现重大历史主题时的延展性,为非遗保护提供创作范例。
▲ 需注意:该作未见于现存元代文献,可能是今人拟古创作。其价值在于以传统曲艺形式承载现当代集体记忆,延续了元曲"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