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悟宅茶话
历史系列:余栋臣
余栋臣, 清末民初永川(今重庆市永川)人。民间称“余蛮子”。余蛮子活跃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时期,凭借其强悍的个性和组织能力,成为川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土匪头目。
清末民初,政府腐败无能,地方治安混乱,加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许多贫苦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余蛮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余蛮子主要活动在永川、荣昌、大足等川东地区,也窜扰川南。被合江弥陀高春山擒获的刘昏亡是他手下重要头领之一。(见楊世华《闲话清末民初弥陀匪患》)
余蛮子带领的土匪团伙经常劫掠富户、商旅,甚至与地方官府和军阀势力对抗。由于他熟悉地形,行动诡秘,官府多次围剿都未能彻底剿灭他。
余蛮子的活动对当地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的行为不仅威胁到富户和商人的安全,也使得普通百姓生活更加艰难。然而,在一些贫苦百姓眼中,余蛮子被视为“劫富济贫”的草莽英雄,这种复杂的形象使得他在民间传说中颇具争议。
余蛮余子的队伍中很可能吸纳了大量袍哥成员,甚至他本人可能受其影响或与之合作,但直接证明他是“正式成员”的文献较少。
关于余蛮子的最终结局,历史记载不一。有说法称他在一次与官军的交战中被打死,也有说法称他被招安后又被以“谋反”罪名被杀。由于缺乏确凿的考证,余蛮子的具体结局是一个谜。
余蛮子的故事在川东地区广为流传,成为民间传说的一部分。他的形象被赋予了传奇色彩,既有凶残的一面,也有义气的一面。这种复杂的形象反映了清未民初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他的故事也成为研究清末民初社会史的重要案例。
地方志关于余栋臣的记载
余栋臣(又名余蛮子)是清末川东地区著名的反洋教起义领袖,后成为地方武装头目,其活动涉及大足、铜梁、永川、荣昌等地。在川东各市县的地方志中,对他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足县志》
“反洋教起义”: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余栋臣两次发动反洋教起义,焚烧教堂,驱逐外国传教士,震动清廷。
“清军镇压”:清廷调集川、鄂、湘三省兵力围剿,余栋臣最终被俘,起义失败。
“民间评价”:县志记载其“性刚烈,颇得民心”,部分乡民视其为反抗压迫的英雄。
2. 《铜梁县志》
活动范围:余栋臣曾率众转战铜梁,与清军周旋,县志称其“骁勇善战,官军屡剿不灭”。
社会影响:起义期间,铜梁部分乡民响应,导致地方动荡,教案频发。
3. 《永川县志》
后期活动:余栋臣起义失败后,余部散入永川、荣昌等地,部分成为土匪,县志称“余党为患,民不安居”。
官府清剿:清末民初,永川官府多次派兵清剿余栋臣残部,但收效有限。
4. 《荣昌县志》
与地方势力关系:余栋臣曾与荣昌哥老会(袍哥)合作,县志记载“哥老会多与余党交通,官府难以根除”。
民变延续:直至民国初年,荣昌仍有以“余栋臣”为名的零星武装活动。
5. 《合川县志》
间接影响:合川虽非余栋臣主要活动区,但因地处川东要冲,县志提到“余乱”导致合川加强防务,防范流寇窜扰。
6. 《江津县志》
余部流窜:起义失败后,部分余党逃至江津山区,县志称“匪患不绝,至民国初年方息”。
7. 《重庆府志》《巴县志》
宏观视角:将余栋臣起义视为晚清川东民变的典型案例,强调其“反洋教”性质及对重庆社会的影响。
官府对策:记载了重庆府如何协调周边州县联合镇压,并加强洋人保护。
8. 《四川省志·人物志》
综合评价:余栋臣被列为“清末民变领袖”,肯定其反抗外来压迫的积极性,但也指出其后期与土匪合流,加剧地方混乱。
※总结※
川东地方志对余栋臣的记载呈现两极分化:
正面:反抗洋教压迫,代表底层民众诉求。
负面:起义失败后部分余党沦为土匪,滋扰地方。
清末民初川东余栋臣(余蛮子)的反洋教起义及后续活动影响广泛,涉及泸州、合江。
以下是《泸县志》和《合江县志》中关于余栋臣的相关记载:
1. 《泸县志》中的记载
泸县(今泸州市泸县)虽非余栋臣起义的核心区域,但因地处川南要冲,其活动及余部流窜对当地有一定影响。
(1)反洋教起义的波及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余栋臣第二次起义时,川东、川南震动,泸州官府加强戒备,防范起义军南下。
县志提到:“光绪间,大足余蛮子乱,焚教堂,川南各邑戒严,泸州增兵防守。”
(2)余党流窜与剿匪
起义失败后,部分余栋臣残部逃至泸县周边山区,与当地土匪合流。
民国初年,泸县仍有“余党”活动的记录,如:“民国三年(1914年),泸东匪患频仍,或云余栋臣旧部所为,官兵屡剿不靖。”
(3)社会影响
余栋臣起义加剧了泸州地区的反洋教情绪,县志记载:“民教相仇,乡里多疑洋人为祸端。”
部分乡民暗中支持余党,导致官府清剿困难。
2. 《合江县志》中的记载
合江地处川黔交界,山高林密,是清末民初土匪活动的活跃区,余栋臣残部曾流窜至此。
(1)余部入境与地方动荡 光绪末年,合江县志记载:“大足余蛮子党羽窜入合江,劫掠富户,扰害乡里。”
这些残部与本地袍哥(哥老会)勾结,形成武装团伙,县志称“匪势猖獗,民不聊生”。
(2)官府应对
合江知县曾上报川南道,请求派兵围剿,但因地形复杂,效果有限。
县志提到:“官兵至则散入山林,去则复聚,剿抚两难。”
(3)民间记忆
合江民间流传余栋臣部“劫富济贫”的传说,部分百姓视其为“义匪”,但县志批评其“实为祸乱之源”。
两县记载的共同点
1. 非核心区但受波及:泸县、合江并非余栋臣直接活动中心,但因地理位置成为余党流窜地。
2. 与土匪、袍哥合流:残部多与地方势力结合,加剧清末民初的匪患。
3. 官府剿匪不力:地形复杂、民情隐蔽,导致剿灭困雄。
建议查阅上述市县档案馆藏的光绪、民国版地方志,或当代新编地方志(如1990年代修订版)。
部分内容已数字化,可通过《中国地方志数据库》或川渝地区图书馆检索。
乙已清明于瓦窑坝
相关阅读
闲话川南匪患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4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