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一般是过年时贴在家门口的对联,一般都是寓意喜庆吉祥,表达美好希望。但也有很多嬉笑怒骂的对联或者不拘一格的怪春联,用来抒发特定的个人情感。一起来欣赏意境有点特别的7副春联,令人拍案叫绝,刮目相看 第1副春联: 壮心伏枥常千里, 老眼看花又一年。 这个春联是1935年的重庆街头的春联。当时旧社会比较动荡,百姓们生活比较凄惨,所以这个对联颇有种“醉眼看世界”的无奈意味。上联说自己还怀有壮志凌云,到下联却意态转消沉,说庸庸碌碌又过去一年。可以说,这个春联反映了旧社会许多人的心态,令人看了感慨不已,更是为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庆幸不已。 第2副春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这个春联是太平天国的头领冯云山写的春联。当时冯云山在广西山区紫荆山一带发展力量,这个春联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从这个春联看的出来,冯云山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也相信他的事业会成功,所以春联里面有一种活力显现出来,令人刮目相看。 第3副春联: 两袖清风,十年故我; 一身白墨,满腹牢骚。 这个春联是古代的教书先生所写的春联。古代很多教书先生都是科举没有考上,然后只好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考试。但是很多人一辈子也都没有考中进士,只能留下满腹牢骚。像上面这个春联,就诉说了作者十年穷教书先生的心路历程,令人十分感慨了。 第4副春联: 大丈夫请缨投笔,何患无家,际此佳节重逢,切勿思亲歌陟彼; 真英雄奉命兴师,以身许国,真等倭夷歼灭,公然衣锦赋归来。 这个春联是作者代替抗战战士的家人写的。上联表达了家人希望战士们能够牢记国家忘记小家,就算思念家乡,也要先站好岗。下联则是表达了家人希望战士们早点将鬼子打败,然后衣锦还乡,为家人们争口气。可以说,这个春联代表了特定年代那种同仇敌忾,为国奋斗的情怀,令人刮目相看。 第5副春联: 读残几句书,长此嗷嗷待哺; 有了一壶酒,打起哈哈过年。 这个春联的作者是旧社会的陈映文。他是一个老师,但是家里穷,虽然喜欢喝酒,但是因为没钱而不能经常喝酒。在除夕晚上,有人给他送来了酒肉,他非常开心,于是写下了这个春联。可以说,这个春联反映了旧社会不少老师的心酸日子,令人十分同情了。 第6副春联: 人老却嫌陪客苦, 家贫还恨过年难。 这个春联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虽然小朋友喜欢过年时候的热闹气氛,但是不少大人却觉得过年其实有时候也蛮累的。老人们要陪客人,有时候精力不济也要强撑着。而家里穷的人过个年更是比较忧伤,没有大鱼大肉,没有张灯结彩,正是过年也有过年的难处了。 第7副春联: 座上无毡,且喜身安心内乐; 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 这个春联还有一段典故。在清代的时候,有个学士除夕夜想要写春联,但是只想出了上联,一下子想不出下联来:“座上无毡,且喜身安心内乐。”这时候有一个比较穷的京官直接说:“我已经有下联了。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原来这个京官的家门口正好对着米仓,对联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才能这么巧妙。那个学士听了之后十分感慨,心里想:“别说我穷了,我只是没有毛毡罢了。这位兄台那是真穷啊,连米都没有。”于是到发俸禄的时候,学士就送了京官60石大米,作为一种帮助。京官因为对出一个下联,居然得到60石大米,也是喜出望外,十分开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