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区治甫(云南罗平)
如果人类社会进入“人人 AI 化”的阶段,技术对人的渗透可能引发双重性:既可能推动文明跃迁,也可能导致人性的异化。这一命题需要从技术哲学、教育伦理和社会发展的多维度进行剖析。
一、AI 化的双刃剑效应认知解放与能力延伸
AI 可以承担重复性劳动和知识检索任务,使人类从信息处理中解放,转向创造性思维和情感连接。例如,生成式 AI 能辅助教学设计,但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个体情感的洞察。
伦理困境与价值偏移:
当 AI 决策渗透教育、医疗等领域时,可能因算法偏见或数据垄断加剧社会不平等。例如,“生成式易训练转换器”代写论文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而过度依赖 AI 评价体系可能忽略人的多元价值。
二、“传销化”风险的本质:
技术垄断和资本驱动下,AI 可能异化为新的“传销工具”。
认知操控:算法推送固化信息茧房,削弱独立思考能力;
身份消解:师生关系虚拟化、教师角色工具化,导致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丧失;
价值异化:技术理性主导教育目标,将人简化为“数据节点”而非完整个体。
三、人类发展的突围路径
重构人机共生关系
教育需从“工具性应用”转向“共生性思维”,例如通过项目制学习强化人际协作,利用 AI 拓展学习边界但保留人的核心决策权。
伦理规范的重建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信赖 AI”原则,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例如限制 AI 在教育中的决策权重,保障隐私与公平性。
强化人性化核心素养
未来教育需培养“AI 译者”——既能驾驭技术,又能通过艺术、哲学等领域的训练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四、未来图景:平衡与超越
技术终将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例如,虚拟现实(VR)技术可创造沉浸式历史场景,但教育的本质仍在于“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灵魂共鸣。关键在于:
人让 AI 成为人拓展边界的阶梯,而非替代灵魂的傀儡。
这样人类社会才会发展,让人的思维去创作,让智能化来为人类社会服务,而是用智能化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用智能化来摧残人类思维。
我是一个草根农民,姓区名治甫,喜欢文学诗词和书法写作,本人荣获过:2021年书香雅颂“星河杯”国际诗歌艺术大赛(三等奖)。2024年同时荣获得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泼墨中华情-新时代最具创新艺术家荣誉奖。2024年3月10日,经过都市头条编委会的审核,已成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2024年7月,荣获 CETV泼墨中华情组委会“翰墨国风献礼军魂”庆祝建军97周年“弘扬建军精神,传承红色艺术”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2024年9月, 《沁园春·罗平同庆盛世华章》参加"第四届水墨丹青书画传承大赛" 获金奖并发布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