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李应华,笔耕 不辍书芳华
作者:乔克清
多次听朋友说,河南省宁陵县逻岗镇有位舌耕三尺讲台的教师李应华,教书之余,酷爱写作。诗歌、散文、小说、新新闻、通讯他都涉猎。我也读过他的文章。
2025年3月26日,春暖花开,春风拂面,我驱车慕名采访了他。我驾车经过宁陵县石桥万顷梨园。道路两旁的梨花一望无垠,令人心旷神怡。大约又过了二十分钟,我来到了逻岗镇李柿园村。在村南头,村牌上的三个醒目的黑色大字“李柿园”映入我的眼帘。
李应华,在村口迎接我。他给我的印象:一般个,平头,朴素的农家衣,干净得体。微笑的面庞上架着一幅眼镜。给人的感觉温柔,和蔼可亲。他热情的给我倒上一杯茶,双手递给我。我在客厅沙发上落座。刚掏出采访本。他就侃侃而谈。
出生于1970年的他,自幼喜欢看小人书,小人书也叫连环画。他用自制的小手枪,与小伙伴交换小人书。上小学一年级后,他认识了共产党三个字,太阳等字词。学会了拼音,他利用拼音如饥似渴地看小人书,全村的小人书被他看了一遍。在小学,他刻苦学习,期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年年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还当上了少先队大队长。小学五年级,参加全县小学生作文竞赛,夺得二等奖。奖给他一本新华字典,一支英雄牌钢笔,他高兴得两夜睡不着觉。小学五年级毕业,他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逻辑乡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完成作业后,就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他连看两遍。保尔.柯察金成为他的偶像。多年已过去,高尔基的名作《海燕》他至今背诵如流:“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在初中二年级,语文老师荆家让发现,他爱写的特长,就经常辅导,鼓励他。他写的《谈苦》作文,被做为范文,在全校朗读。他听说本乡穴庄村,有位河南残疾农民作家黄培民,在荆老师的带领下,他去向黄作家求教。在初三那年,他写的一篇小说《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经过老师的批改,又拿给农民作家黄培民斧正,在当时的《商丘报》发表,引起轰动。
参加工作后,登上三尺讲台。他以校为家,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业余时间,辛勤写作。他撰写的文章《还我星期天》一文,在《商丘日报》发表,产生涟漪。他写的文章《谁知教师苦》在《教育时报》发表,引起读者讨论。
他在学校开展“作文兴趣班”,辅导热爱写作的学生,多读、多写.多练,他辅导的学生,多次荣获县、市作文比赛大奖。省级大奖也载誉归来。前年,他辅导的学生作文《我和爷爷共学二十大》,在香港举办的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获优秀奖,奖金1000港币。
在黄尧学校,他辅导的学生李秀梅写的作文《劝赌》,在《商丘日报》三版头条发表,引起震动。许多读者,纷纷留言,作文看后让人流泪,写出了农村的现实,农村孩子的心声。
他发现写散文、诗歌、小说能给自己快乐。他说:“我不吸烟,偶尔喝点小酒提神。不打麻将,也不爱往人多的地方去听八卦。星期天去地里劳动之余,就呆在家里看书,写作。什么时候难过了,写出来就顺畅了。什么时候高兴了,写出来,就平静下来了。写作的快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写作也挺辛苦,经常熬夜,苦中有乐。”说完,他递给我一个削好的苹果,露出满足的表情。当我问他,你这么多年搞写作,有什么阻力和苦恼吗?他沉思了一下,说:“我辛苦写作的稿费有时买几袋盐,几桶方便面。妻子说不划算,让我放弃。我对妻子言,我一辈子就这一个爱好,怎能放弃。妻子无奈,不再劝说。但是,后来,我参加征文,屡屡获奖。家里的家用电器,什么电水壶、豆浆机、微波炉、洗衣机,还有赛车等都是写征文得来的,妻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完后,他从书房里拿出一本,烫金的大红证书,自豪的说:“这是我获得的最大最实惠的奖,2008年写的征文获河南省财政厅一等奖,奖金2000元。”看着他书架上,一摞一摞的荣誉证书,我仿佛看到了,他那颗痴热跳动写作的心。
他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于是,他拿起笔写了起来,他参加了商丘日报第五期通讯员培训班,聆听了当时的宣传部长张龙之做的报告,认真听了报社记者,编辑讲的新闻课。受益匪浅。商丘日报社给他颁发了新闻采访证。他拜宁陵县著名记者,作家,屈效东为师,拿着笔,反映现实,走近农村、农民,写出了一篇篇报道。他曾向省长郭庚茂上书,曾给市委书记陶明伦去函。领导们都把问题给解决了。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宁陵县人民武装部,中共宁陵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单位聘为特约通讯员。
问及他的发稿数量,他谦虚的说:“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发表若干篇。”
他用一支笔,凭一颗心,倾一腔热血,真情写作。由自我娱乐,到关心邻居,关注农村农民,关心国家大事,书写着人生的芳华。
这正是:舌耕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
笔耕乡野大地,不忘初心人人夸。
作者简介:乔克清,八零后,美女作家,诗人。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