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时节,我们特别发表张小平这首写于南疆战火中的诗篇,以悼念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
当年,诗人在边防前线,以滚烫的枪管为笔,将血色青春熔铸成金色图腾。最终让二十岁的生命在弹道抛物线尽头完成悲壮升华。
愿那些扎根在红土地上的年轻生命,以碧血浇铸的忠诚,永远铭刻在共和国记忆的天幕之上。(147字)
【军旅诗词欣赏】
红 土 地 上
——仅将此诗献给长眠在南疆的战友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1987年春
红色的土地上,燃烧着
永不泯灭的青春
那燃烧的青春如同盛开的红云
照耀着生命之路
烘烤着
凝重的灵魂
这是《十五的月亮》
升起的山峦
这是老山兰
怒放的深涧
此刻,仇恨正在裂变
愤怒化作雷霆
横扫的机枪,荡尽了
旷野上
敌寇的骄矜
灼热的太阳
悬挂在山脊
像我们头顶的帽微
发出血红的光芒
零落的枪声逼近黄昏
阵地前飘浮着死亡的味道
前沿延续着硝烟中的呐喊
狰狞的夜色
遮掩了防步兵雷阵
猫耳洞里的鼾声
令人心悸
——谁敢近前
阵地上,抓起一把红泥
裹着五十六块弹片
铸造起战神的群雕
一腔热血
染红南疆,定格成
太阳下时空的剪影
活着的,从碑前走过
留下的,化作
缕缕忠魂
硝烟散尽的红土地
珍藏着二十岁年轻的青春
也许,一顶军帽
一颗帽徽
就是你的全部
也许,这座坟茔里
什么都不存在
只有墓碑上
鲜活的姓名
这是,铭刻在
红土地上
最灿烂的符号
白天,似一朵朵
锦簇的山茶
夜晚,似一颗颗
灿烂的星辰
在星辰闪耀的
夜空,是二十岁
年轻的生命
永远
永远高悬在
红土地上深邃的天宇
永远永远倾诉着
儿女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449字)
张小平书法《红土地上》
【诗词赏析】
《红土地上》是一首用热血淬炼的战争挽歌,其艺术张力在于以诗性语言完成对战争记忆的青铜锻造。全诗建构起三重精神维度,形成震撼人心的审美空间:
一、 血色意象的暴力美学
诗人将战场元素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红土地既是烈士鲜血浸染的物理场域,又是精神涅槃的永恒祭坛。"五十六块弹片"的金属质感与"红泥"的黏稠质地碰撞,在"战神群雕"的意象中达成暴力与崇高的悖论统一。防步兵雷阵的阴森与老山兰的幽香、猫耳洞的窒息与十五的月亮的柔光,形成战场特有的感官交响,暴露出战争摧毁美又催生美的荒诞本质。
二、时空折叠的叙事结构
诗歌通过蒙太奇手法打破线性时空:白昼的山茶与暗夜的星辰交替闪现,硝烟中的呐喊与墓碑前的寂静相互映照,二十岁的生命在"瞬间阵亡"与"永恒存在"的维度间跳跃。特别是"帽徽的血红光芒"与"太阳悬挂山脊"的镜像关系,将个体生命与宇宙循环勾连,使烈士的牺牲获得超越性的神话色彩。
三、 生命价值的哲学叩问
在"军帽-墓碑"的物象链条中,诗人解构了传统战争诗歌的宏大叙事。那些"什么都不存在"的坟茔与"鲜活的姓名"形成尖锐对峙,暴露出战争对肉身的毁灭性剥夺。但墓碑上"最灿烂的符号"通过山茶与星辰的昼夜轮回,完成从物质消亡到精神永生的转化——当姓名升华为星座,烈士便挣脱了墓穴的禁锢,在红土地的天宇中重构出新的生命史诗。
这种"以美弑暴"的书写策略,使诗歌既成为战争创伤的青铜拓片,又化作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在血色浪漫主义的光晕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救赎。 (633字)
共1241字 2025年4月3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