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再读《兰亭集序》 文/侯万福
20年前,去过绍兴。
记得那天,风和日丽,气温不是很高。中午时分,我们瞻仰了鲁迅故里、沈园和大禹陵。
观览了这几处令人景仰的历史文化遗存,天色上的薄暮已渐渐浸润了下来。因次日,还有其他活动,没有再往兰亭。晚间,我们便急急忙忙从绍兴赶车到了杭州。
其实,兰亭距绍兴市区还不足15公里,离大禹陵就更近了。虽然那次没有踏上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兰亭热土,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一直深刻印在心间。这些年,多次读过《兰亭集序》美文,临习过这部伟大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杰出的书法名家,真还没有哪一位书家能像王羲之这样对后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他书写的《兰亭集序》卓越超群,获得“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纵观历史长河,历代凡习书者,无不受其作品影响。读了他的文章,看了他的字,便看到了古人精神层面的高贵。王羲之不愧是冠绝千古的书圣。《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得后人无限景仰,爱不释手,甚至顶礼膜拜。直至一千六百年后,还一直被推崇为经典的书法楷模。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会嵇山阴(今绍兴)兰亭,那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盛况空前。王羲之邀41位友人宴集在这里,风雅聚会,修祓禊之礼。席间,好友饮酒赋诗,后将诗作合集。众友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酒酣面热,醺醺欲醉,即兴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美文,留下了这幅影响后世的稀世书法艺术珍品。
这一年,王羲之整50岁。
真迹虽不可见,但唐人冯承素、褚遂良的临摹本在世相传,传耀千秋。每当读起这篇书文双壁的杰作,顿感他的文采飞扬,笔力穿越时空。书写的线条、结构、章法的潇洒贯通,颇有大气磅礴之气象。
这篇集序324个字,在灵动的笔触间,读到了天也晴朗,风也和畅。宇宙之浩瀚,万物皆盛状,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字里行间中,也阅出了酒后吐纳出的几分喜乐,几分愁怅。从整篇字迹来赏,他在结字上极尽变化之能事,字随类赋形,各显其姿。更为精彩的是,全篇出现21个“之”字,字字无一雷同,各具风采。有的峻险,有的舒展,有的收敛,有的如楷书不显呆板,有的豪放如草,却不狂怪。字形千姿百态,各得其美,以至后人把作品中重字不雷同,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范式。
此书,因是醉酒之笔,其中有不少处涂抹。这些涂抹的痕迹,不但没有损伤作品的魅力,反而变成了艺术审美的补充和扩张。真不能不说这又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一绝。读美文风采也罢,赏行书笔力也罢,一千六百多年前,王羲之写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篇经久不衰的不朽之作。
乙已年农历三月三日(2025)写于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