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的精神胎记
作者:张泽新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韵味。牡丹,作为历史和大自然赋予洛阳的华美礼物,已成为这个圣贤云集、人文荟萃的浪漫古都传奇故事最生动的诠释者。
洛阳,有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居天下之中、处九州腹地,历史上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这里不仅是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也是姓氏的根源和中华文化的读本。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因了诸如此类古诗的诱惑,我于上年四月约了几个朋友兴致勃勃地奔赴洛阳,一睹牡丹的倩姿芳容,感受国色天香的魅力,聆听花开的声音,体会文明的脉动。
四月芳菲处处新,灼灼牡丹揽春怀。牡丹,殿春而至,款款地站在暮春的微风里,艳压群芳。行走在洛阳的各大公园、城市道路、街头游园、古迹名胜,到处幽香袭人,数不清的牡丹花,倾情盛放,争奇斗艳,色彩缤纷,犹如一幅绚烂至极的锦绣画卷,铺展在中原大地的怀抱之中。它们像是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玉如意,蕴含着无尽的神秘与期待,把本就无法遮掩繁华的洛阳,妆点得美不胜收。
那是一个风和日暖、阳光缱绻的日子,我们踏进了闻名遐迩的洛阳国家牡丹园。该园位于洛阳市西工区邙岭大道与周山大道交叉口,园内牡丹珍品较多。园内设有国家两库一中心,即国家牡丹基因库、国家牡丹种质资源库和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
进得园内,仿若跌进了一个五彩缤纷、如梦似幻的绮丽梦境。远远望去,只见大片大片的牡丹花海肆意铺展,到处都是花的海洋,真叫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每一种牡丹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红的浓烈似燃烧的火焰,热烈奔放,惊心动魄,彰显着热情与活力,让人望之心潮澎湃;粉的娇嫩如少女的红晕,娇俏而迷人,带着几分羞涩与温柔,那淡淡的粉色由花蕊向花瓣边缘晕染开来,如同水墨画中的渐变,充满了诗意,展现出一种柔美的气质;黄的明媚像正午的太阳,既不是单一的浅黄,也不是深沉的暗金,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融合,仿佛是大自然最精湛的画师精心调配而成,既有青春的活力,又不失成熟的风韵,让人一见难忘;白的纯净胜皑皑的冬雪,纯白无瑕,有着一种晶莹剔透的质感,仿佛凝聚了世间所有的纯洁与美好,每一片花瓣都像是一片雪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一种清冷高洁的气息;紫的深邃若浩渺的幽潭,巧妙地融合了冷暖色调,从中间的紫罗兰色渐变为粉紫色,恰似身着紫衣的贵族女子,尽显端庄与柔美、神秘与华贵。每一种色彩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牡丹独有的韵味。那璀璨夺目的色彩仿佛在低语,讲述着迷人的春天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牡丹的形态各异,有的单瓣如盘,简洁而大气,盛开时宛如一轮满月,将光辉洒向人间;有的重瓣如绣球,花瓣繁复交错,密密麻麻,却又丝毫不显杂乱,反而有着一种雍容华贵的秩序感。那硕大的花朵盛开在枝头,有的微微低垂,像是沉思的贵妇;有的昂首挺胸,向着天空展示自己的美丽,有着一种王者的霸气。它的叶子则是浓绿而富有光泽,像是为这绚烂的花朵精心打造的翠玉衬托,叶片的边缘有着细腻的锯齿,叶脉清晰可见,它们以一种谦逊而忠诚的姿态,陪伴在牡丹身旁,更显牡丹的娇艳。
千重瓣叠瑶台雪,九蕊香凝阆苑仙。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欣喜,我缓缓走近,细细品味牡丹的独特风姿。每一朵牡丹都在努力绽放,宛如一件件巧夺天工、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展现出生命的精彩与坚韧。花瓣层层叠叠如华丽的舞裙,紧密相依,饱满而丰腴,圆润而优雅,质地细腻柔软,仿佛是天边最轻柔的云霞裁剪而成,却又有着丝绸般的光泽,触手生温,光滑润泽,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那精致的花蕊,或呈璀璨的金黄,或显清新的淡绿,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花瓣之间,与娇艳欲滴的花瓣相互映衬,和谐而美妙,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有的花朵尽情绽放,毫不保留地舒展着每一片花瓣,露出楚楚动人的花蕊,大方而自信地展示着自己倾国倾城的美丽;有的则半开半合,恰似一位含羞带怯的妙龄少女,眉目含情,欲说还休,更添了几份神秘而动人的韵味;还有的只是小巧玲珑、圆润可爱的花苞,被一层略带绒毛的萼片紧紧守护着,犹如蕴藏着无尽生命力的绿色珍宝,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仿佛在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
微风徐来,柔和地撩动着牡丹的花枝。那一枝枝牡丹,在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身着华丽霓裳的仙子,翩翩起舞。一片片色泽艳丽的花瓣,如同一群灵动的蝴蝶,在风中轻盈地翻飞、飘落。它们在空中旋转着、盘旋着,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然后缓缓地、静静地落在地上,为大地铺上一层绚丽多彩的花毯。此时此刻,我能清晰地感知牡丹花开的声音,那是生命绽放的激昂旋律,充满了蓬勃的活力与炽热的激情,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与自然的伟大。
天香一道同春来。牡丹那馥郁醇厚的花香,如同一缕无形却又充满魔力的丝线,丝丝缕缕钻进鼻腔,直抵心脾,让人感觉一下子就掉进了春天的温柔乡,如痴如醉。
牡丹自古便是富贵天香的代名词,但若论血脉最纯正的古老品种,唯有三种能穿越历史尘埃,至今仍在文人墨客的笔尖摇曳生姿。今人有赋云:“姚黄点金,魏紫垂珠,豆绿凝碧染春烟;赵粉含羞,二乔争艳,青龙卧墨藏玄渊。”
姚黄作为牡丹谱系中的无冕之王,其色泽如同被晨曦亲吻过的金箔,外层花瓣微微泛着象牙白,内里却似凝结了整片暮色中的霞光。北宋欧阳修曾以“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之盛,莫过于姚黄”为之作注,其花型端庄如佛座莲台,盛开时直径可达尺余,最令人称奇的是其香气中隐约透出的药香,据宫廷记载,宋代御医曾取其花蕊入安神方剂。
而能与姚黄齐名的,莫过于魏紫的华贵气韵。这种源自五代时期的珍品,花瓣呈现罕见的茄紫色,近观可见丝绒般的光泽随角度流转,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其叶色与花色的绝妙配比。据说,魏紫的花期对温度变化极其敏感,每差半度便会调整绽放节奏,似乎深谙阴阳之道。
赵粉的娇嫩则颠覆了牡丹惯有的雍容印象,浅粉渐变的花瓣如同少女指尖沾染的胭脂,花心处藏着点点金蕊。这个明代培育成功的品种曾让万历皇帝罢朝三日专赏其姿,其独特之处在于晨昏显色差异——破晓时分呈现冰粉色,至日暮竟转为珊瑚色调。
这三者在千年栽培史中始终保持着基因稳定性,即便现代杂交技术日新月异,仍没有品种能完全复刻其色、香、形的黄金三角组合。近年DNA测序证实,这些古老牡丹的染色体结构竟与敦煌壁画中散落的花瓣残片高度吻合,或许真正的经典,正是这般经得起岁月雕琢的永恒之美。
“千年牡丹王”是国家牡丹园中最大的一株丹凤白。它枝杆粗壮,宛如铁骨铮铮的老艺术家,每一寸肌肤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树皮上沟壑纵横,记录着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也赋予了它更加坚忍不拔的气质。嫩绿的新芽与苍劲的古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生命的不息与循环。它不仅仅是一株植物,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却风韵犹存的智者,用它那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讲述着关于坚持、美丽与希望的故事。千年牡丹王,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美好与卓越。
彩霞深处,明艳夺昭阳。在园内,不时遇见美女身披吉祥图腾的汉服,手持牡丹扇,随便画个简妆,景美、人俏,置身牡丹花海,仿佛穿越千年风华,恍若仙气飘飘,惊艳了洛阳的春天。
漫步园中,每一步都是景,每一景皆成诗。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的廊桥水榭,与这满园春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景致。在这里,每一朵牡丹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漫步在这一片片花海,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洗涤与升华。国家牡丹园不仅仅是一个赏花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以栖息的诗意空间。谁能不被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心中怎能不涌起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赞美?!

牡丹的花期一般只能维持10到15天左右,但其绽放的瞬间足以震撼人心。它象征着生命的起点、盛世与终点,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刻的绚烂与宁静。正如牡丹般,人生也应从容面对风雨,活出自我,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为牡丹的原产地、发祥地和重要的传播地,洛阳拥有丰富的牡丹种质资源及悠久的历史,目前,已建成市区及周边、南部山区三个牡丹种植带,形成9大色系10大花型,1394个品种,规模以上观赏园20个。除了国家牡丹园,最有名的观赏园还有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王城公园、国际牡丹园、洛阳郁金香牡丹园、天囿牡丹园和天香牡丹园等。正是因为有如此强大背景和深厚实力,牡丹才能大胆示威地以中原腹地为舞台,以春风为道具,在4月的洛阳精妙上演多彩多姿、出神入化的盛大花事,营造出如梦如幻的瑰丽场景。
洛阳牡丹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洛阳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记忆与情感。

自隋唐起,洛阳牡丹便踏入皇家园林,开启它的传奇之旅。隋炀帝洛阳建西苑,牡丹初露锋芒,引得众人惊鸿一瞥;至盛唐,牡丹花开时节,洛阳城万人空巷,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留下诸多传世诗篇。刘禹锡笔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将当时全民赏牡丹的狂热描绘得淋漓尽致,见证着华夏文明的高光时刻,从宫廷雅赏到市井共欢,牡丹扎根于洛阳每寸土地,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为城市的精神胎记,成为东方美学的符号。
牡丹的历史源头,其实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诗经・郑风・溱洧》中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诗句,描绘了一幅浪漫的春日图景:溱水和洧水河畔,春水涣涣,青年男女相互嬉戏,以芍药相赠,表达爱慕之情 。这里的“勺药”,据众多学者考证,极有可能指的就是牡丹。那时,牡丹是纯真爱情的使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在民间的质朴情感交流中悄然绽放。这一记载,让我们得以窥见,早在先秦时期,牡丹就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情感表达的独特载体。
时光流转,到了秦汉时期,牡丹完成了从自然花卉到药用植物的重要转变。《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药学专著,将牡丹正式记入其中,并详细阐述了牡丹的药用功效。从这时起,牡丹开始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凭借其凉血化瘀、清热止痛等功效,成为了医者手中的一味良药,帮助人们抵御疾病的侵袭。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牡丹的价值维度,更使其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
时光回溯到 1450 多年前的北齐晋阳,见证了牡丹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牡丹首次进入皇宫,成为宫廷观赏花卉。每逢牡丹盛开的季节,晋阳宫苑便成为一片花的海洋,硕大的牡丹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们前来观赏。至此,牡丹从山野间的自然花卉,走进了宫廷的殿堂,开启了它辉煌的历史篇章。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武则天在回山西老家省亲的路上,发现了汾阳牡丹的美丽与独特,便决定将汾阳牡丹带回洛阳,让它在洛阳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从此,汾阳牡丹在洛阳的土地上迅速扎根、繁衍,成就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牡丹也因此成为了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牡丹的种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洛阳的百姓们被牡丹的美丽所吸引,纷纷在自家庭院种植牡丹,使得牡丹在洛阳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一时间,洛阳城内外,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牡丹,每至春日,牡丹盛开,整个洛阳城仿佛被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所笼罩。
牡丹的繁盛,带动了洛阳牡丹文化的兴起。唐代的文人墨客们,被牡丹的美丽所折服,他们纷纷挥毫泼墨,写下了无数赞美牡丹的诗词歌赋,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牡丹的痴迷与热爱,不仅盛赞了牡丹的美丽,更赋予了牡丹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
到了宋代,牡丹在诗词中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诗中,不仅描绘了洛阳牡丹的独特风姿,还展现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痴迷与热爱。“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强调了洛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对牡丹生长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洛阳牡丹天下闻名的原因。“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则生动地刻画了洛阳人对牡丹新品种的追捧,为了购买牡丹种子,不惜花费重金,可见牡丹在宋代洛阳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在绘画艺术的殿堂中,牡丹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了艺术家们钟爱的创作题材。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牡丹作为洛水河畔的点景花卉初露端倪,尽管只是简单的点缀,却已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姿,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优雅。此后,牡丹在绘画中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花鸟画中的重要元素。唐代,随着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牡丹更是成为了画家们笔下的常客。到了清代,牡丹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乾隆皇帝对牡丹的喜爱,使得牡丹在宫廷绘画中频繁出现。除了宫廷画家,民间画家也对牡丹情有独钟。近现代的十大名家,如王雪涛、于非闇、陈半丁等,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牡丹画作。
牡丹在民间艺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民间艺人手中的宠儿。在剪纸艺术中,艺人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剪出形态各异的牡丹。那纸上的牡丹或盛开、或含苞,线条简洁流畅,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感。牡丹剪纸常常被用于装饰窗户、墙壁等,为民间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喜庆与吉祥。在刺绣艺术中,牡丹也是常见的图案。绣娘们用五彩的丝线,将牡丹绣在丝绸、布料上,绣出的牡丹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牡丹刺绣可以出现在衣物、屏风、荷包等各种物品上,它不仅是一种装饰,更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建筑装饰中,牡丹图案也是常见的元素。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能看到牡丹图案的雕刻、彩绘。在陶瓷艺术中,牡丹图案更是屡见不鲜。从古老的青花瓷到精美的粉彩瓷,牡丹以其华美的姿态被绘制在瓷器表面,成为了一件件艺术珍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牡丹不仅是洛阳的城市名片,更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牡丹被视为吉祥之物。在婚礼上,人们常常会用牡丹图案来装饰新房,寓意着新人婚后生活富足美满;在商业场所,牡丹的装饰也随处可见,象征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它的这种象征意义,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牡丹早已突破植物学的范畴,成为融入国人生命、传承历史文脉的“国民之花”。
国运昌时花运昌,太平盛世喜牡丹。一朵花的命运与时代相伴,牡丹在洛阳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时至今日,科技为牡丹文化注入了全新活力。在牡丹观赏园内,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便利;中国牡丹博物馆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展览空间,更是一个互动体验的平台。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高精尖技术,牡丹博物馆的牡丹摆脱了花期的束缚,在牡丹品种展陈单元,参观者只需触摸展区的大数据柱,就能详细了解牡丹最全色系和品种。参观者点哪个品种,顶面的花瓣造型就会随之通过渐变式光影变幻,多维度地呈现每种牡丹的特点,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洛阳牡丹魅力。
这种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游客体验边界,借助技术手段,近年来洛阳推出许多“花样玩法”。例如,突破了传统VR“静止观赏”的《风起洛阳》全感VR,游客将佩戴VR设备,在指引下前行,穿越到《风起洛阳》里的千年神都:推门即是辉煌绮丽的盛世大唐,抬头便见巍峨高耸的天堂大佛,繁华的南市街道灯火通明,人声吵嚷的牡丹楼里密布玄机。
科技创新甚至激活了传统赏花仪式。2023年,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就与网易《大话西游》达成合作,在牡丹文化节期间进行了线上线下联动尝试。在线上,玩家可在《大话西游》游戏中培育牡丹、游园赏花、拜谒花神;在线下,国家牡丹园和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九洲池景区都设有《大话西游》互动点位,玩家前往现场打卡抽奖就有机会获得《大话西游》周边好礼。
在深入推进牡丹文化发展的同时,洛阳市抢抓风口,深挖牡丹价值,激活多元化产业。如今,洛阳已形成了与牡丹花有关的观赏、药用、深加工(食品、化妆品)和工艺美术等四大类产业,牡丹“入馔”“入饮”“入妆”,开发出琳琅满目的牡丹食品、饮品、化妆品;牡丹“下乡”,在黄河之滨、丘陵旱塬,扮靓了河洛乡村,搞活了乡村经济;牡丹“触网”,牡丹盆花、鲜切花顺着一根长长的网线走向千家万户。
目前,洛阳牡丹种植面积7.7万亩,牡丹相关企业240多家,牡丹盆花产量75万盆,牡丹鲜切花年销售1400多万枝。未来,洛阳将持续聚焦打好“国花牡丹”牌,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真正让牡丹产业香飘万里。
牡丹浑身是宝,根、干、枝、叶、花、籽均可实现资源化利用。如今,凤丹牡丹、紫斑牡丹和牡丹籽油相继被国家列入新资源食品名录,由洛阳重点参与的牡丹籽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牡丹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走进国家牡丹园牡丹产品展示馆,“一朵牡丹”全花茶在杯中“盛开”,茶香诱人爽口,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和味觉享受;牡丹花瓣经特殊工艺处理,与馅料巧妙融合,来一口牡丹鲜花饼唇齿留香;黄亮通透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很高;牡丹与白酒深入融合打造的牡丹花都酒,入口留香、沁人心脾;而牡丹精油与美妆融合打造的牡丹特色化妆品,同样备受顾客欢迎。

牡丹擦亮了城市名片,也激活了文化基因。近年来,洛阳在大力发展牡丹深加工产业的基础上,持续拓展牡丹衍生品领域,不断传承和弘扬牡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可以带走的“洛阳礼物”。牡丹瓷、牡丹画、牡丹香、牡丹丝绸、牡丹剪纸等文创产品百花齐放,为牡丹产业拓展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洛阳牡丹瓷的造型典雅端庄、装饰极妍尽美、色彩瑰丽绚烂,是将悠久的洛阳牡丹文化与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有机融合后诞生的新派艺术陶瓷,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凭借日月光华,吸纳天地灵气,牡丹以其硕大无朋的体量、五彩缤纷的色泽、雍容华贵的姿态、浓厚馥郁的芳香、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独步于花卉王国,引领着万花生生不息,完美诠释了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洛阳牡丹,是自然之美的极致展现,也是文化之魂的深刻诠释。它不仅点亮了洛阳的春天,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绚烂。来洛阳赏牡丹,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朝圣,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切感受到生命的绚烂和文化的厚重。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