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散曲 • 大石调 • 初生月儿 • 念
心掀巨澜雨雪风,迅猛无情惆怅同。 撕肝裂肺念念中,念罗公,托梦逢,伤悲痛、泪眼朦胧。
前言作者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声声慢·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
深情悼念罗序伦先生西逝
(诗词雅辑)
作者/博雅蕴新(云南-邹宏国)
一、
声声慢·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词林正韵)
文房梦断,笔砚声消,哀思痛绕肝肠。爱善旌旗谁举,墨竹幽香。曾怀济民宏愿,正风华、笔韵龙骧。正气在,怅雄才西逝,泪满心窗。
书画情牵四海,忆往昔、挥毫泼墨轩昂。鉴定品评,豪俊懿范煌煌。研院领航岁月,育新苗、天下芬芳。举慈路,踏神州山水,大爱无疆。
【简评】博雅蕴新先生的《声声慢·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依《词林正韵》创作,符合"平起"规范,上下阕各九句,通过"断、消、举、香"等仄声字与"肠、昂、煌、芳"等平声字交替,形成跌宕起伏的声韵节奏。
"文房梦断,笔砚声消",为物象铺陈法,以文房四宝隐喻艺术生命终止;"墨竹幽香"既指罗公擅绘墨竹,更暗含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文关怀。"曾怀济民宏愿"与普世悲悯形成时空对话。"研院领航岁月",将育人功绩具象化为"天下芬芳"的桃李意象。
上阕以"哀思痛绕肝肠"定调,下阕通过"忆往昔"开启时空折叠,将"鉴定品评"的专业风范与"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并置,形成超越性悼亡范式。
二、
临江仙•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中华通韵)
育才为本心长系,仁情阡陌播撒。救灾扶困解忧达,力推兴校育英花。
社稷风云怀壮志,画诗德艺芳华。功昭日月海天涯,罗公泽润万千家。
【简评】博雅蕴新先生的《临江仙•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上片以"心长系"为支点,通过"播撒—解忧—力推"的动词链条,展现教育家的动态奉献;下片以"怀壮志"为转折,用"芳华—昭日月—泽润"的意象升华,完成从个体功绩到永恒精神的跃迁。这种"具象行动→抽象精神"的叙事逻辑,直通"佳作清音宛在→师德犹香"的升华路径。
"社稷风云"的历史纵深与"海天涯"的地理广度交织,形成宇宙观,"德艺芳华"将道德修为转化为视觉芬芳,赋予精神品格可感知的艺术形态;"万千家"以虚数呈现大爱广度,更具人文温度。尾句"泽润万千家"突破传统悼亡词的悲情窠臼,以"润"字呼应罗公牡丹画"清雅更感人"的艺术追求,将个体悼念升华为文化润泽的永恒意象。这种"哀而不伤、逝而永存"的悼亡美学值得推广。
三、
古风•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西逝
东方慈善谁情萦?罗公大爱长灯明!
求学归来报国志,风雨兼程济困英。
建校筑院救患难,追梦援手谱仁情。
慈善种子天地撒,功德无量万古铭。
惊噩罗公鹤西游,心海幽渊常念君。
【简评】博雅蕴新先生的《古风·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西逝》全诗呈现"问天追思—回望功绩—升华精神"的递进结构。尾联"惊噩罗公鹤西游,心海幽渊常念君"突破传统悼亡诗的悲情模式:前半句以"鹤"象征羽化登仙的东方美学;后半句"心海幽渊"则引入现代心理学意象。
全诗押"ing"韵(萦、明、英、情、铭、君),形成循环往复的声韵磁场,通过"惊噩"与"常念"的仄平转换制造情感波澜。诗中"报国志"与"谱仁情"的二元统一,开创了新型悼亡范式,尾句"常念君"以持续性动词替代传统悼亡的完成态表述,使哀思转化为行动力,与罗公"慈善种子天地撒"的遗志形成闭环,实现从"悼亡"到"续志"的现代性转换。
四、
七绝•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西逝
玉风浸润彩云松,挺立渊于慈善公。
竹节梅魂诗赋画,松涛兰蕙蕴新风。
【简评】博雅蕴新先生的《七绝·沉痛悼念罗序伦先生西逝》以"松竹梅兰"四大君子意象构建精神图谱。"玉风浸润彩云松",将松树人格化为慈善精神的载体;"竹节梅魂",形成刚柔并济的德艺双馨写照。诗中"慈善公"与"蕴新风"的递进关系,开创了新型悼亡诗范式。
五、
联颂悼念
斯人常昭,诗书画、德艺双绝千秋颂;
序伦有节,仁慈爱、日月同光万古新。
2025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