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贯彻国家最高领导人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讲话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我有幸参与了“洪洞三中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启动仪式”。此次会议以“构建新时代教育新生态”为主题,借助专家引领、经验分享与实践研讨,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清晰地指明了改革方向。作为一名山区小学教育管理者,这场会议不仅是一场理论的盛宴,更是推动实践的有力号角,促使我对如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展开系统性思考。
一、新教育理念的溯源与革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与突破
1.通过孟国泰教授对新教育的发展脉络与成果的分享,我豁然开朗,收获颇丰。该理念的创新与突破也得益于孟子教育研究院的助力:孟子教育研究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如将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把自外而内的教育转变为自内而外的引导。同时,提出“仁义礼智创”,增添“创”元素,形成新五端和新五心;将孟子三乐拓展为孟国泰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还提出人之初是性本善与性本恶的矛盾统一体的新观点。
2.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核心理念:涵盖九大核心理念,价值理念旨在让不同个体成为独特且快乐幸福的人,共建大同世界;自主理念强调自育自学是最佳教育方式;成长理念提出真正的适应是引领;学习理念认为学过、思过、做过、教过才是真学过;文化理念指出文化是彰显在脸上的精气神;课程理念倡导处处是课程,人人能开课程;课堂理念主张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管理理念要求落实实施,确保人人成功;质量理念表明高分是高会做人的副产品。
此外,新教育还包含五大核心理念,从新文化、新课程、新课堂、新管理、新质量五个板块搭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新五育,即教体勤智创合,突出体育和创造,以获得快乐幸福为教育目的;新五论,包含人性矛盾论、知识相对论、真善美新论、乐于论、创意论。
(二)回归育人本质的深刻践行
1. 个体发展理论的深化:孟国泰教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论中的“九大核心理念”与“三大核心理论”,系统阐释了教育尊重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这一理论与我校推行的“先学后教和谐互助”模式相互呼应。例如,在山区学校实践中,孟教授团队通过“六步教学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种以学定教的理念,为破解当前基础教育同质化难题提供了关键思路。
2. 全人教育的实践路径:辛勤老师以86岁高龄仍活跃在教育一线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教育者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提出的“快乐幸福、创造力、独立人格”三大培养目标,与我校“自主创新快乐教学”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其“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为我们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
二、教学与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教学实践创新:重构课堂生态
1. 三标课堂的实践启示:孟教授提及的“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三标课堂模式,与我校“三学三导”课改方案相互补充。宋建龙局长对“学习力培养”的强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计划将“自主学习时长”“思维可视化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
2. 教师角色的范式转变:杨银玲老师分享的“小蜜蜂工作法”,揭示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成长陪伴者”的转型路径。其“三带三共”工作机制,即带课题共研究、带徒弟共成长、带班级共发展,为我校“青蓝工程”的深化提供了创新思路。
(二)管理体系优化:构建发展共同体
1. 六大维度的系统改革:杨银玲老师介绍的“发展蓝图规划、课改方案落实、教学品质提升、育人环境优化、党建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六大工程,为我校新课堂教育改革三年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模板与理论方向。特别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让我们认识到需进一步拓展家长课程,搭建家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2. 质量评价的新维度:会议提出的“三维质量观”,即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促使我们反思现有评价体系。可通过过程性记录、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三、未来行动方向
(一)理念转化工程
组织教师研读《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三标课堂操作手册》,开展学生课前诵读“自立自主歌”,将新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
(二)课堂革命行动
建立“种子教师工作坊”,每月开展“同课异构 + 微格分析”教研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三)评价改革试点
开发“成长能量值”数字化评价系统,整合过程性数据与增值评价,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四)家校共育升级
设立家长驻校观察员制度,开展“家长进课堂工作坊”系列课程,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四、结语
洪洞三中这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启动仪式犹如一场及时雨,不仅解答了我们在课改推进过程中的困惑,更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个体发展理念融入学校发展基因,通过系统变革构建教育新生态,努力培养“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爱”的新时代少年,为洪洞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基层智慧 。
作者:孙爱丽(洪洞县韩略小学校长)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