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在会议室讨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时,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在经历什么?
是记满知识要点的笔记本,还是被标准化答案修剪的思维幼苗?
是凌晨台灯下疲惫的双眼,还是被量化考核挤压的青春活力?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这样一个根本命题——教育的高质量,究竟应该用什么来丈量?是升学榜单上的数字,还是生命成长中的光芒?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性重构。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重构教育质量的“四维坐标”。
一是学生认知维度要实现从“知识容器”到“思维熔炉”的突围。当前课堂存在“三多三少”现象:知识点讲解多、思维碰撞少;标准答案记忆多、问题生成少;单向灌输多、深度对话少。这样的课堂无法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并能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学生。
我们要采取“思维可见化”教学策略,每节课设置“思维跃迁时刻”,开发“认知脚手架”工具包,譬如历史课堂可以引入“时光法庭”,让学生化身不同历史人物展开辩论,这种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升40% 。
二是学生个性维度实现从“整齐划一”到“百花齐放”的觉醒。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的学习目标由家长和老师设定,学校进一步把“千人千面”的生命,压缩成“千人一卷”的答案。
要实现破局,必须创建“三级课程超市”:基础课程(保底不封顶)、拓展课程(跨学科项目包)、定制课程(学生自主提案;实施“成长合伙人制”:每位教师签约指导5-8名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学生《三年成长路线图》,并切实执行。
三是实践维度实现从“纸上谈兵”到“躬身入局”的重构。调查发现:91%的学生从未参与过社区服务,87%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体系再造,构建“三圈层实践育人体系”——内圈:组建学科实验室,如语文学科的“城市记忆采写中心”;中圈:校园实践场,如成立学生自主运营的“校园创客集市”;
外圈:社会大课堂,如与本地知名企业共建“未来职业体验基地”,与乡镇合作开展“田间课堂”,教学生设计智慧农业方案。
四是情感维度实现从“育分机器”到“生命牧场”的回归。
教育部2023年心理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学生焦虑检出率达34.8%,抑郁倾向率19.6% 。
落实“生态重建”策略,实施“教育温暖工程”:每天15分钟“心灵绿洲时间”,不安排任何教学任务,让学生放松或冥想;每月开展1次“无边界对话日”,感受师生角色互换体验。将校园空间改造为“成长博物馆”,在教学楼走廊里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科创作品、美术作品、获奖作品和失败实验记录等。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践方略:高质量教育落地的“三根支柱”。
一是教师发展的“破茧行动”——建立“双师双能”培养体系,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同步提升;推行“讲台革命”,每周三定为“静默教学日”,教师只引导不讲授;实施“课堂留白评价”,重点观察学生自主活动时长。
二是评价改革的“破冰工程”——开发“五维成长档案”, 包含认知发展、实践创新、情感态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五项内容。
三是家校社协同的“破壁计划”——创办“家长教育学校”,开设“家庭对话工作坊”、“亲子成长实验室”,提高家长参与率,降低家庭冲突率;构建“教育共同体”,联合社区设立“周末成长营地”。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者要扮演“三重新身份”。
一是做“麦田里的观察者”,少一些急切修剪,多一点静待花开,坚持“自由阅读计划”,学生年人均阅读量从3本提升至12本。
二是做“未来的翻译官”,把社会需求转化为教育供给,邀请AI工程师与教师共同开发“人机协作课程”,用AI助力教学改革。
三是做“文明的摆渡人”,在技术狂潮中守护人性温度;在编程课中嵌入哲学讨论,在思政课上开展伦理思辨。
总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模样。
当我们在教室里安装监控摄像头时,是否也在给灵魂套上枷锁?当我们用标准答案丈量思维时,是否正在制造认知的残疾人?
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给予我们启示:真正的教育质量,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而在于激发出他们可能成为什么样。让我们共同缔造这样的教育新大陆——
在这里,每一间教室都是思想的反应堆;
在这里,每一次对话都是灵魂的量子纠缠;
在这里,教育不再是对生命的修剪,而是让每个生命都成为自己的宇宙学!
当我们谈论高质量教育时,不该只盯着清北率;
当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时,不能忘记课桌前的那个少年;
教育真正的质量,在于能否让每个孩子:在知识中发现自我,在挫折中锤炼心性,在探索中触摸未来!
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不是雕刻塑像,而是唤醒春天。
这团火,这个春天,需要你我共同守护!
作者简介
仲崇波,孟子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德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校园文学活动先进单位模范校长,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市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名校长,邹城市作协副主席,邹城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邹城市全民阅读推广大使,邹城市乡贤文化研究会理事,新高考联盟校特聘专家,知名学校管理和学法指导专家。2022年,荣获“孔子奖章•教育奖”。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