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
作者/张德群
父亲以平凡的经历走完了普普通通的人生,仿佛一株无名小草,在无人知晓的山谷里悄悄发芽,默默吐绿,静静衰老。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老工人,而在我的心目中,老人的形象神采而高大。
小时候,我像崇拜神一样崇拜父亲,细心观察模仿他的一举一动。父亲的优秀品质和人生积累的智慧,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着我,每次产生疑惑,总能在父亲那里找到满意的答案。由于我受到了良好的家教,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优秀,因而在同伴中一直出类拔萃。
走向社会后,当我遇到颇感踌躇的问题再向父亲请教时,老人变得犹豫而慎重。再后来,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老了,不中用了,啥事儿你自己看着办吧。我知道,在父亲眼中,儿子渐渐成熟了。
在伴我走过的38个春秋里,我深深领教了父亲的慈善待人、谦和处事、开明大度。对儿女既细微关怀又严格要求,每当我们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和嘉奖,父亲的脸上就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们成长过程每一个小小的缺点,都是父亲眼中的忧郁。父亲把理性的大爱播撒在我们稚嫩的心田,用正直、纯朴、善良喂养了我们的童年,引领我们走向了更精彩的人生。
父亲是铁匠出身,也是铁匠中的能工巧匠。工作之余,常在家中为左邻右舍和农村的亲戚制作一些简单的铁器家什和农具。我从十几岁开始,就经常帮父亲打下手。
那是我上初二时一个夏日的傍晚,熊熊火光中,我又饶有兴致的抡起了大锤。16岁的我,已觉得自己很有力气了,18磅的大锤砸下去又准又狠。汗珠从额头抖落,青春与火星四溅,每一锤都传递着一个信息:儿子长大了,壮实了。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38岁才有我这个长子的父亲,那一刻一定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我深深敬佩父亲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怀,为人处世总是替别人着想,替儿女着想,宁愿自己多吃苦,多受罪,也不忍心麻烦别人。记得父亲70大寿的时候,晚宴后,姐弟们陆续散去,我依偎在日渐衰老的父亲身边与他聊天,父亲有些忧伤地说:我已感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我不怕死,人早晚都有那一天,就怕到时候撂炕了,一时半会儿死不了,操劳人。在父亲最后的37天里,怕我们擦屎端尿太劳累,竟刻意控制着食量,嘴唇干裂出一道道口子,也不肯接受递到他唇边的一勺清水。
我永远忘不了父亲临终的情景。在那个寒冷腊月的夜晚,老人贪婪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扫视他居住了40多年的茅草屋,留恋他76载没看够的世界,带着对我们深深的眷恋和牵挂驾鹤西去。
我和父亲都是无神论者,父亲健在时,我经常对他说,您含辛茹苦,在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养育成人,我会竭力孝敬您,给您一个幸福的晚年,您去世后,我不去为你上坟,您不信那个,我也不信。话虽这样说了,可每当思念父亲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张家屯北山脚下那矮矮的坟丘。郁闷烦恼时,到父亲的坟前站一站,仿佛就释怀了许多。
父亲离开我们十几年了,可他时常走进我的梦。每见到父亲,我都感慨万千。父亲留给我的不仅是鲜活的生命,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美德。父亲的一生,是忍辱负重、辛勤操劳的一生;是与人为善、乐观向上的一生;是为社会、为子女无私奉献的一生。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奔波了76个春秋,76年,说短就短,几句话就概括了,说长也真长,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融入我整个生命,供我享用终生,更会成为传世之宝。
奔波在人生的路上,我从不敢有半点慢怠和松懈,我总感到父亲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我,严厉的目光仿佛精致的双筒猎枪,一次次击中我的懦弱和彷徨,深情的目光如清亮的泉眼,一次次擦亮我的梦想和希望。十几年来,我不敢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我知道用任何华丽的词汇来赞美父亲都是苍白的,我怕浅陋的文字玷污了父亲的形象,只愿对父亲的爱与生命同在,只愿父亲的优秀品德,在我及我的子孙身上延续光大,让它化作一团火,温暖照耀着这个有些冷漠的世界。
* 选自2007年出版的张德群文集《听岁月歌唱》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父亲节,以一篇散文《父亲》来纪念这个节日。


作者简介:
张德群,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怀着对诗歌的挚爱,坚持业余创作50多年,大量作品在《吉林日报》《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湖》《新华诗》《新国风文学》《鲁西诗人》《超然》《门外》等海内外报刊发表。多首作品被选入《星光杯中华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集》、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集《天籁之音》、蓓蕾杯诗歌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乘着金色的翅膀》、中国国学院年度文艺精品集《心灵之约》《中国当代诗人诗选》《新时代中国各省市知名诗人全纪录》《当代华语诗歌精华》《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中华诗词歌赋《文学精英大辞典》等,另获省市多部门和几十家网络平台多种奖项。已出版诗集《放牧生活》《家乡的炊烟》《从心灵出发》《梦里花香》《翻阅阳光》《关东土语韵律歌 》和文集《听岁月歌唱》《激情岁月留言》《金色的道路》《爱情短信365》。现居三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