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家族的团圆与缅怀
文/张丽红
(原创家在山河间
2025—4—3山西)
清明节是祭奠祖先、家人团聚的好时节。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春分过后,家家户户便开始上坟。今天是3月30日,周日,我们全家也如约踏上回乡祭祖的路。
清明扫墓是一种传统仪式,但在我们这里却充满了亲情和感动。每年回老家都让我们很兴奋,觉得幸福和安心。小儿子这几天刚好调休,前天从武乡回来,正好赶上清明上坟。一大早,小儿子就开车载着我和老公,高高兴兴地从县城出发,一块儿回埝掌老家。公公婆婆早已把早饭用的各种食材准备停当,净等着我们回去下面、炒菜。一进家门,小儿子大声叫着爷爷奶奶,公公在烧火,婆婆见到我们回来了,赶紧取出昨天刚烤好的枣蛋、腿腿让我们品尝。小儿子咬了一口,直夸:“哇,真脆,真香,今年烤的枣蛋真好吃!”
不一会儿,小姑子也从运城回来了。刚进门,婆婆说:“人到齐了,下面!”早饭有黑豆芽菠菜粉条、小葱拌豆腐、凉拌黄瓜、莲菜,凉面等。我们全家人最爱吃清明上坟的特色早饭——黑豆芽调凉面。又宽又薄的白面条,放上蒜末、辣椒面,刺啦一声,用热油一泼,再放些黑豆芽、菠菜、粉条,别提多香了!黑豆芽是婆婆自己生的,菠菜是自家地里种的,吃起来特别过瘾!公公婆婆今年都78岁了,身子骨依然硬朗。回到老家,吃着二老准备的丰盛早餐,心里暖洋洋的。一大家子人围坐在圆桌上,你一碗,我一碗,她一碗,吃得热火朝天!吃着黑豆芽调凉面,喝着刚从大锅里舀的热面汤,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暖而美好起来。什么是幸福?一家人齐齐整整、健健康康、欢欢喜喜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就是幸福!
吃过早饭,婆婆分好了纸洋、元宝,公公把三碗祭品放进提盒,装好香、打火机,老公拿上铁锨,一系列扫墓的用品准备好后,我们就相跟上去地里了。
一路上,田野里麦苗儿油绿如茵,油菜花儿金黄灿烂,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绚丽的锦缎。前两天的一场春雨,让空气变得格外湿润,花红柳绿,生机盎然,让人心情舒畅,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麦苗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我们的心情格外舒畅。
不到10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地里。公公从提盒里取出三样祭品,还有婆婆蒸的三个枣花馍一起摆上。小儿子小心翼翼地在坟上滚着枣蛋(我们这里的风俗,滚枣蛋的寓意是给下面的老人挠痒痒),嘴里还念叨着:“奶奶,给您挠挠痒痒。”老公点燃了三炷香。我们一家人跪在墓碑前,默默地焚烧纸钱,祭拜祖先。公公一边烧纸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大致意思是:让祖先保佑我们全家老老少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公婆一直以来对清明节都很重视,每年清明我们全家人都要积极参与,认真对待,不得马虎。两个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对清明上坟都特别重视,年年参与。现在长大了,工作了,只要能回来都从不缺席。每年清明两个小姑子也都来。今年大姑因去杭州照看刚出生的小孙子没能回来参加,在微信家人群里表示遗憾;小姑一大早就从运城赶回来了。公公说:“咱们这儿的风俗是一年要给先人烧三回纸。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其中清明扫墓的仪式最为隆重。清明节不仅是祭祖的日子,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孝道、缅怀先辈的重要节日。如今,清明已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国人民都会在这一天回乡祭祖,这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家族根源的坚守。”公公对我的两个儿子说:“清明节扫墓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场活动,是对已故先辈的怀念,也提醒着后辈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清明就是让我们清楚自己人生的来处,明白自己人生的归途。”两个儿子都表示完全赞同。上完了爷爷奶奶的坟,两个儿子又跟随着公公去给他们的老老爷坟头插上了小彩旗,表示坟上过了。这就是一代一代文明的传承。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着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这热闹的场景何尝不是对祖先最好的告慰:子孙满堂,家族兴旺,我们的根在这里,我们的未来也将在这里延续。这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家族未来的期许。
2025年3月31日于夏县
作者简介:张丽红,1969年生,山西省夏县人。爱好文学、音乐、书法。喜欢用文字梳理自己的生活。近年来,有散文、诗歌、通讯等散见报刊和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