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星辰落地时∥一个书商与门面房的故事
文/赵建平(陕西)
在人生这条漫漫长路上,总有一些东西承载着我们内心深处最炽热的渴望。于我而言,门面房便是这样的存在。它宛如远方熠熠生辉的星辰,是我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目标;又好似一座巍峨耸立、难以攀登的险峰,让我心生敬畏,成为关乎人生重大抉择的关键所在。
1991年3月8日,我在县电影院对面租下了一间面积约10平方米的门面房。那时,每月180元的租金在县政府街的临街店铺中,简直算得上是天价。可生活的变化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仅仅过了一年,房租就涨到了每月280元,一年下来得多支出1200元。在随后长达13年的租赁时光里,租金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到了2004年,已经涨到了每月1480元。
我的房东是一位令人打心底里尊敬的大娘。她身形瘦小,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端庄贤淑的气质,不难想象,她年轻时必定是个风姿绰约的美人。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语气里满是亲切和蔼,和她交谈,就像沐浴在春日的暖阳里,浑身都透着温暖。
每年的六七月份,大娘总会来找我聊聊天,拉拉家常。她对我关怀备至,那种关怀就像是长辈对晚辈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疼爱,让我的心里暖烘烘的。一见面,她总是先关切地询问我的生意状况:“我看你这儿生意还不错嘛,提着袋子走的顾客挺多的。”我常常只是含糊地回应:“也就那样,差不多吧!”紧接着,她就会语重心长地说道:“好好干,你还年轻,现在生意不好做,大家都不容易。”这些质朴无华的话语,就像一股暖流,缓缓流淌在我的心间。
聊完生意,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日常生活上。大娘常常感慨:“最近面和油又涨价了,钱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我对此也是深有感触,只能默默点头表示认同。然后,她就会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说出重点:“明年啊,娘给我娃房租一月加上一百元。你也知道,别人那儿都涨好几千了,咱跟他们不一样,娘知道我娃做生意不容易。”她总是用这种最温和、最贴心的方式,向我传达来年房租要上涨的消息。
创业初期,对于房租的小幅度上涨,我并没有太过在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关心问候,同样的房租上涨主题,却年年都在上演,而且房租的价格也在不断刷新着纪录。大娘总是提前半年就告知我房租要涨价,理由也始终如一。每到六七月份,我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紧绷起来,甚至有些害怕和大娘见面。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就像是在黑暗中等待着未知的审判,既满心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去面对,心里还隐隐有些期待事情会有转机。
房客和房东,本就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租房一般都是以一年为期限,房东在六个月过半的时候告知房客房租要涨价,她们觉得这已经是很守礼节了,给了房客足够的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但对于租房者来说,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思来想去,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继续经营下去,因为一旦放弃,就意味着要一切从头再来,而坚持下去,或许还能看到一线生机。“以动不如以静”,这句话在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出租房者内心的无奈与妥协。
租金年年都在上涨。站在房东的角度来看,收租是她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而站在房客的立场上,不涨房租的房东那就是大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每年不断上涨的房租,对我来说,既是沉重的经济压力,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奋发向上的动力。我心里明白,我别无选择,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把书店经营好,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
2004年夏天,房租又涨了100元,月租从最初的180元一路涨到了1480元。那间小小的、约10平方米的门面房,在2004年政府街的租房价格里,已然成了最贵的。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之中,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却又感到无从下手。搬走?可又能搬到哪里去呢?不搬的话,就只能无奈地接受年年涨租的现实。究其根本原因,无奈就在于我没有属于自己的门面房,这也是绝大多数租房者共同面临的致命痛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县医院附近五号信箱处有门面房出售,这个消息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买门面房的念头。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按捺不住想要付诸行动的冲动。我实地去考察了一番,发现这间门面房位于县医院对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通八达,人流量也很大,周边还有防疫站、教育局、学校等单位。
这间门面房是在原西北医疗仪器厂五号信箱的老场址上开发建设的,一二层是一个整体,一套的售价是38万。在2004年的夏天,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仅仅只有120 - 180元,38万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当时在三线城市还没有买房按揭的政策,开发商要求现金交易,先付款先得。如此高昂的价格,让我只能望而却步,最后也只能无奈地看看就作罢了。
但是,租房房租年年上涨的现实,让我想要买房的念头变得愈发强烈。我心里非常清楚,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门面房,我开店经营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把经营的风险挂靠在房东那里,风险就永远存在,毕竟房东主要是靠租金收入,房租上涨虽然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却给我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辛苦奋斗一年,扣除房租和人员工资后,所剩无几,可又对此无可奈何,这就是租房者的心酸与无奈。
人生的道路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无数的岔路口。我在县邮政报刊零售公司打工五年后,选择自主创业,到那时已经有13年了。多年来,我始终坚守着诚信、团结、友爱的原则,践行着孝悌之道,一路走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又一场人生的大考。
购置门面房是人生一件大事,把这件事告知棉姨(母亲的亲妹妹)并和她商量。她听闻后,当即表态:“建平,这是件好事,没有自己的房子,做生意永远都会受制于人。”棉姨的这番话,让我的心宽慰不已。
在棉姨的全力支持下,她和转姨(母亲的亲妹妹)一起帮我筹借了21万现金。棉姨语重心长的说:“建平你一定把握住这个机会,排除万难务必要把这件事办成,先苦后甜,这件事如办成功了,你以后创业就会更加从容,我和你转姨只能帮你这些,艰难还得你来担挡”。棉姨和转姨她俩对我的无私支持使我终生感恩。
二十载时光飞逝,棉姨的话语仍时常在我耳畔回响。如今,现实正如她当初所料,尽管临街门面房的租金高得离谱,但我的书店依旧熠熠生辉。这一切,皆源于拥有一间独立的自有门面房,压力小,管理成本低。这便是远见,倘若没有棉姨和转姨的鼎力相助,如今的现状或许截然不同。
棉姨是母亲的妹妹,她也是我人生中的大恩人。如果没有她的推荐,我这辈子可能都与书业无缘,也就不会有后来不断发展的我。1986年初中毕业的我,是她把我推荐到邮政报刊零售公司做学徒工。在历经5年的学徒打拼后,1991年我选择自主创业,在这一路的前行过程中,她始终都在帮扶着我。往往在我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上,她总是能及时地给我无私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棉姨为人谦和,她的思想非常睿智,她的思想格局总能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朝着正确的目标奋勇前行。她既是我人生的恩人,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两位长辈的支持,让我信心倍增。此后,我四处奔走筹资,在西安文乐书店的齐福荣大姐伸出的援助借给我5万元和众多书友供货商也都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我最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亲人和朋友的这些举动,让我感恩不已,内心也为之深深动容。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想我应该是那个——“得道者吧”。十几年来,我始终如一地在孝悌之间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团结友善的氛围中奉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光和热;在以诚信为本的理念信仰中履行着自己为人处事准则。或许,这就是我人生在最需求相助的时候,能够得到这么多贵人支持的原由吧!
从看房到成交,仅仅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我终于拥有了上下两层共200平的门面房。时间定格在了2024年8月23日。我告别了房客的身份,彻底摆脱了房租的困扰。这一切就像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厚礼,而这份礼物,是我用自己的本分、诚信、善良和孝道换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些,文涛书店历经二十年风风雨雨,屹立于秦桐街,至今还在为广大莘莘学子奉献着它的光和热。
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我激动得难以自已,但很快便又回归到了现实。面对开店和巨额借款,我不仅要顺利地把店开起来,还要分批偿还亲戚朋友的借款。眼前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这无疑是对我人生勇气和诚信的又一次重大考验。我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不能逃避更不能回避,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以短兵相接,勇者胜的大无畏气概,挑战重重困难,跨越人生自我,逆袭布满斩棘创业坎坷路。
人生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诚信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西安的众多供货商好友得知我的情况后,纷纷先发货给我,一箱箱的货物摆满了书店的各个角落。他们允许我先铺货后结算,还同意我按季度逐步还款,这暂时缓解了我开店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守信”,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实则是一个人人格的“定海神针”,它支撑着我在困境中坚守,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2005年春节过后,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卖掉明林新村刚建成的独院新房。这房子是我为了孝敬双亲,让父母来县城能有个安身之所,倾尽所有积蓄建造的。但为了守信,为了能及时归还朋友的借款,我忍痛割爱,以最低的建造价把它卖掉了。做人必须要守信,在我艰难的时刻,亲人朋友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这份情谊重如泰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坚守诚信,坚守做人的底线,做到言而有信、行而守信。诚信,是人生中无形的财富资源,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也会坚定地守护和践行它。
拥有了门面房,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坚固的堡垒,我再也不用为房租的事情日夜忧心。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事业也迎来了跨越腾飞的契机。
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贤才,精心组建起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我们携手开启并勇敢地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业务范围就像春日里蓬勃生长的藤蔓,不断延伸。从小学业务一路顺利地延伸至初中业务,到了2006年,又成功拓展到了高中业务。至此,我们成功涵盖了K12学年的全部领域,就像是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征程。那份创新敬业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力量,为我赋能,激励着我坚定地大踏步向前,去探寻更多未知的可能。
如今回首往事,那间曾经被我视为天价的门面房,恰似一块神奇的酵母。K12业务版图在这里不断舒展,团队在书香的浸润中不断发展壮大,“文涛书店”的金字招牌也渐渐成为了小城的文化地标。当年我咬牙买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水泥框架构筑的空间,更是一把挣脱束缚的钥匙,是一座丈量人生价值的界碑。
1991年的租约、2004年的房契、往来账本上的红蓝字迹,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青铜器般古朴而深邃的幽光。这些承载着过往岁月的载体所蕴含的温度,远比账面上那些冰冷的数字,更能贴近生命的本质,更能让我回想起那段为梦想拼搏、为生活奋斗的难忘时光 。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县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三原县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咸阳文学院三原分院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