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畔寻秘色》
古时,上林湖孕育了越窑文化,滋养了四方人家。而今,它不仅仅是国家文化遗产,更应该成为市民旅游佳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著名诗人慈溪籍学者俞强先生曾在文章《上林湖之绿》中这样写过:“它能把一种荒凉变为美,把被人遗忘变成一种属于自己的幸福。它能使虚浮的灵魂变得像雨后的春笋一样真实、鲜活。这才是上林湖深藏不露的釉,真正的秘色。”我想这就是上林湖的魅力所在。近日,正值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我随慈溪市作协、慈溪市水利局相关同志,又走了一次沿山线,在水边寻找“秘色”。期间,我与慈溪市作家协会、慈溪市诗词学会数名笔友一起又漫步在上林湖畔。远远的,只见上林湖三面青山怀抱,清新秀丽,仿佛是纯洁善良的圣女在默默地注视、守护着岸边的人们。余秋雨曾在书中写道:“脚下有很多滑滑的硬片,弯腰捞起来一看,是瓷片和陶片,好像这儿打碎过很多很多器皿。”漫步湖边,宁波慈溪市桥头镇人余秋雨笔下那种场景与意境已不复存在,只能透过湖水,才能找寻那在千百年前的秘色瓷碎片。但那美丽、恬静的风景,历经千年沧桑的洗礼,依旧唯美,微风拂面,沁人心脾。和船老大讲好价钱后,我乘上了一艘渡船。船在湖面上缓缓而行。上林湖依偎于群山之中,湖岸曲折多姿,四周山势峻峭、果木丰盛。山坡裸露的黄泥里层层叠叠全是碎片,在阳光下反射出淡淡的青黄色光泽,不愧是“露天青瓷博物馆”。 但已很难找到秘色瓷残片,都是普通陶片。船行至南岸,那是风景秀丽的栲栳山,又名仙居山,相传曾有仙人居住。山中极其幽静,小径蜿蜒,溪流淙淙,鸟儿啁啾。丰水时节,瀑布飞泻,犹如白练腾舞。此外还有湖东的杜湖、白洋湖、五磊寺、金仙寺等名胜古迹,又为上林湖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遐思。清风徐徐,闭目倾听,与山水心灵相交,我将自己完全融入这仿佛被时间静止的世界,思绪也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宁波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一带烧制青瓷的历史可溯及东汉晚期,经两晋、隋唐直至北宋,有千余年之久,从未间断。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窑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已发现的从汉到北宋的古窑址有104处,范围分布在上林湖、白洋湖、上岙湖、杜湖与古银锭湖,其中以上林湖窑场最为集中,产品最为丰富。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的用品向中原诸王朝进贡。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由于当地烧制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传世的、考古出土的更是微乎其微,所以,“秘色瓷”一直引起国内外古陶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和极大兴趣。上林湖越窑青瓷深受世界各国的钟爱。唐代诗人陆龟蒙就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叹越窑青瓷的独特魅力。唐宋以来,通过明州(宁波)港,远销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印度、伊朗和埃及等国,都有上林湖越窑生产的瓷器。这些青瓷遗物,成为古代宁波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使,成为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的原始物证。而现如今,回归自然、回归生态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大家开始慎用塑化产品和金属产品,也对皮草等产生疑虑。由此一来,瓷器的生存空间扩大,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还可以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青瓷的现实价值正日益彰显。余秋雨院长认为,青瓷是人类历史上对自然深度加工的经典之作,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人类利用自然界原有的水、土、火等基本元素打造出来的珍品。青瓷是人类成为高度文明群落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在长江流域创造的奇迹。而“秘色瓷”之所以被抬高到一个神秘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制作技术上难度很高。青瓷釉色如何,除开釉料配方,全靠对窑炉火候的把握。用现代科学解释,秘色瓷的产生,营造窑炉中的还原气氛是关键。在这种气氛中,釉料中的氧化铁被还原,釉色呈现较纯净的青色。反之釉料中铁元素还是氧化状态,釉色青中泛黄,就还是普通青瓷。当然,秘色瓷所用的瓷土也更细腻,釉料经提纯也减少了杂质,并通体施釉,装在特制的匣钵中入炉烧制,这才诞生了青瓷中的极品。一路采风游玩,风景秀丽,美不胜收,但是游人却寥寥无几。我觉得,对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在研究保护现有遗址的情况下,还要更多地去挖掘新的区域。这次后司岙遗址的发掘,相关部门正可借机加大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特别要注重提升遗址的旅游价值,发展青瓷旅游文化产业。对于旅游开发,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开发出更多适合日常使用的瓷器产品,并且结合慈溪原有的资源,比如民间博物馆,开发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相关的互动参与性项目,如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烧制瓷器。以便对后人的教育和传承我国几千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陶建明,中共党员,慈溪市正局级机关公务员。曾是南京军区服役的军旅作家,在部队立过功、十多次受到嘉奖, 转业地方后仍热爱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发展之路文集》、《散文百家十年精选》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群星璀璨文集》、《中国文化报》、《中国作家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期刊、《中国工人日报》《今日浙江》期刊、《共产党员》期刊、《宁波日报》、《文学港》期刊、《滩涂交响曲》文集、《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文集、《三角洲》期刊、《梨风》期刊、《鸭绿江》、《浙东》、《慈溪日报》、《老兵窗口》、《孝贤故事》文集等,2023年正式出版散文集《陶风华里》。是浙江省慈溪市委新闻阅评组成员,慈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慈溪市乡贤研究会会员,慈溪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慈溪诗词学会,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政协文史工作者,曾在省内外文学期刊上获得奖项近百次,散文作品多次获慈溪市月季花奖。近三十年来连续被评为省内外新闻媒体单位的优秀(积极)通讯员,市优秀新闻联络员等称号,并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国家、省、市的不同等级奖项。被聘为中国作家报副刊部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