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如何不爱她(散文)
苗宏周
她,是我的家乡长垣。
长垣,地处豫东北,6000多年来,一直沉醉在黄河的最后一道臂弯中,自古与黄河相依相伴,原在黄河故道,现在濒临黄河。秦时设县,就是因为为了防范洪水侵袭、设有围城防垣而得名。黄河虽几经改道,但对长垣始终不愿舍弃,一直像母亲一样挽抱于怀。
作为一名60后,数十年来,我耳闻目睹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感受了家乡精神面貌的嬗变,随着年岁的增长,对家乡的感情愈来愈深,就像美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浓烈醇厚。既为她曾经的凄苦历史而痛心,更为她现在的华丽转身而兴奋。提起她,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说一声:长垣啊,叫我如何不爱她!
在这里,无须说长垣拥有的厚重历史,数千年来传诵着夏朝国相关龙逄秉书直言、以死犯谏,千古圣人孔子设坛施教、推仁习礼的故事。毋庸说长垣富藏的璀璨文化,春秋卫国上大夫蘧伯玉“寡过知非”而首创“君子之风”,首任邑宰子路“蒲城旧治”而积淀“三善之地”。也不必说鸣条之战的历史风云、围魏救赵的军事智慧和“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的人杰辉煌。单说长垣与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恩怨纠葛,就发人感叹,思绪绵绵。
千百年来,长垣依傍黄河的泽被而生,可也因黄河曾经的桀骜不驯,长期备受折磨,致有“十年九淹”的灾难,辛辛苦苦创建的家园,每每因为洪水泛滥而横遭损毁,家产湮没,生民流离。即使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三门峡水库建成,黄河有了一定的调峰能力,洪水的年年袭扰仍没有根除,长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致使早年的家乡穷声在外、苦名远播。曾经流传多年的那首民谣,真切地道出了其中的苦难:“春天喝不上糊涂,冬天穿不上棉裤,十里八乡见不着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妇”。在漫长无尽的逃荒路上,演绎出的“要饭的长垣大爷”的典故,更是诉说着长垣人那些曾经的心酸与倔强。
但是,正是因为黄河的累卵威胁,才铸就了长垣人吃苦耐劳的性格;正是因为黄河的桀骜不驯,才磨炼了长垣人刚直不阿的品性;正是因为黄河的奔腾气势,才塑造了长垣人坚毅不屈的气概;正是因为黄河的海纳百川,才打造了长垣人宽广博大的胸怀。数千年的涛涛黄河与漫天黄沙,既记录了长垣饱受的磨难,也见证了长垣崛起的奇迹。
回望眼,在“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资源”的先天桎梏下,在“身处滩区、不能投资”的后天制约下,在“生则穷、穷则生”的伦理循环下,在“钱多无用、花了再挣”的观念导引下,长垣人从不因贫而怨天尤人,从不因穷而自暴自弃,更不因困而灰心气馁,而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气,执拗地挺胸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昂首张扬市场经济的风帆,倾心交朋友,斗胆闯天下。改革开放前,他们顽强执着地奔走他乡谋生计;改革开放初,他们精明勤奋地小买小卖讨生活;改革开放后,他们激情豪迈地无拘无束拼发展,以“长垣模式”崭露新姿,以“长垣现象”扬名全国。从贫困县到县级市、从资源匮乏到产业崛起、从不名一文到全国百强,长垣人一路艰辛,满腔豪情,强势逆袭,勇毅前行,既付出了心血汗水,也收获了一路芬芳,终于织就了自己的华丽图卷,绘就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曾记得,奔波在四面八方的长垣人,为了推销几包棉签纱布(卫生材料产业的前身)、油漆几块帆布顶篷(防腐产业的前身)、修理几套倒链千斤(起重产业的前身)、签订一份手套扫把合同(劳保产业的前身)、卖出几副眼镜(眼镜制售业的前身),居无定所,风餐露宿,投亲靠友,三求四告,腆着笑脸请客送礼,陪着小心蹲守拜访,默默无语地为客户提水倒茶、抹桌扫地,殷勤备至地帮客户拎包提货、跑腿办事,甚至低声下气地帮人家倒腾白菜、搬运气罐,受尽白眼冷漠,磨破脚掌嘴皮,费尽心机脑力,在一次次的暗夜啜泣中又攥紧拳头,在一次次的打击挫折中又咬紧牙关,靠着自己的坚韧顽强和豪爽仗义,赢得了理解信任,刨开了一方天地,掘得了第一桶金,开启了长垣独特的经营方式——社会化营销,打造了长垣独有的经营主力——业务员队伍,固化了长垣典型的特质性情——包容宽厚。
穷家难舍,故土难忘,重情重义的长垣人都怀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始终惦念着家乡的发展。特别是在小浪底工程完工后,洪水威胁得以解除,生存环境大为改善,在炽烈的乡情催发下,在振聋发聩的“回归工程”感召下,在外打拼多年、初步完成原始积累的他们毅然决然地返乡投资,回报乡梓,利用熟稔于心的技术、市场、信息、人脉,化业务员为企业家,由走南闯北变实业生产,在以往贫瘠的土地上比拼着建起一座座工厂,办起一家家公司,催生出一块块工业园区。他们带动家乡人民以农入工,以农转商,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浪潮,泥腿子踏进了无菌车间,老妪翁玩起了直播电商,粗茧手操起了机器人,海浪似的把长垣产品涌向全国、推出国门,既实现了收入结构的彻底逆转,更获得了思想观念的极大解放。
狂沙吹尽终到金。就是这样,长垣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凭着与命运抗争的毅力和忍让宽容的真诚,终于化茧为蝶,涅槃重生。硬是用一根棉签捻出了一个卫材产业,市场覆盖率达到65%以上,抗疫期间,外交部发言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为长垣卫材罕见点赞,塑出“长垣打喷嚏,全国得感冒”的佳话;用一把锤子敲出了一个起重产业,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在雄伟的卫星发射场里长垣起重熠熠生辉,享有“长垣停产,全国缺货”的尊崇;用一把刷子绘出了一个防腐产业,大中型工程承揽、产值、施工队伍均占有全国份额的80%以上,开全国之先,居全国之首,发出“让世界永不生锈”的誓言;用一把勺子炒香了一个厨师产业,中国烹饪大师和从业人员总量均在全国独占鳌头,全国唯一的烹饪职业技术学院辐射业界,长垣美食飘香在46个国家和地区。傲然屹立的产业集聚区闪耀着科技进步的光芒,1.7万多件的专利授权量为长垣制造赋智赋能,年年刷新的三产比例凸显了长垣的工业实力,如龙腾飞的GDP把长垣牢牢地焊在了河南第一方队。
产业的振兴推动经济实力的提升。曾经贫穷落后、失魂落魄的长垣,几经淬炼,不仅实现了产业兴盛,经济蜕变,而且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典范,民营经济的用工量、贡献值均在90%以上,把“国家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起重机械之都”“中国医疗耗材之都”“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等一个个国字头的桂冠尽收囊中。
如今的长垣,百业兴旺,前程似锦。随着起重产业向特色装备制造业的转型、防腐产业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变、卫材产业向医疗器械及医药产业的拓展、厨师产业向餐饮经济和特色休闲旅游业的嬗变,新型业态如激流奔涌,势不可挡。民办教育与公立学校比翼双飞,现代农业方兴未艾,预制菜产业势头正旺,军民两用产业崭露头角,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未来产业争先抢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树立了长垣样板。
如今的长垣,独具魅力,聚才八方。“喝倒才了”的好客热情和“挣了不花等于白搭”的大气胸襟,汇聚起四方宾朋的真情;“二次创业”的蓬勃兴起,托举起长垣辉煌的明天;“长封一体化”的强力实施,肩负起带动兄弟县市并肩迈步的重任;在县域人口大量外出的湍流中,长垣雄厚的产业吸纳了外地劳动力纷至沓来,研究院、院士站、博士后工作站虹吸了各类人才竞相创业,成为县域经济鲜见的人口流入优等生。
如今的长垣,城市靓丽,多姿多彩。近6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道路宽敞平坦,三道环线联通城乡。市内高楼林立,造型各异;免费公交,四通八达;商场超市,人头攒动;酒店餐馆,引客流香。在这里,肯德基、直营店、院线电影、国贸大厦彰显出长垣的热度,车流如潮、状如展翅的高速口见证了长垣的速度。在这里,变幻的天际线涌动着长垣的力量,迥异的口音传递着长垣的友善,全国的车牌述说着长垣的足迹……这些那些,无不张扬着长垣的长远、长垣的开放。
如今的长垣,花团锦簇,流光溢彩。道路绿化,一路一花,一街一景,浓阴匝地,花香四溢,有的红李吐雪,有的玉兰飘香,有的樱花傅粉,有的海棠绽妍,有的垂柳摇曳摆秀,有的法桐舒枝擎盖……星罗棋布的广场公园愣是听惯了市民的欢声笑语,穿城绕市的新建水系时常激荡起清丽的波纹浪花,70多座公园游园主题相异,各展芳姿,绿植荟萃,鸟语花香,湖水碧透,波光潋滟,出门可见绿,抬眼即望水。连通的王家潭、三善园、明察园、如意园、九龙湿地等精彩纷呈的湖泊,有的白沙平湖,有的回廊九曲,有的栈桥伏水,有的长虹卧波,有的香蒲萋萋,有的翠竹葳蕤,有的状如蝴蝶展翅,有的形若珍珠天落,有的在城中承钓,有的居野外飞帆,一潭潭,一泓泓,一湾湾,丰润了草木,湿润了空气,更滋润了人心。
这时,经典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突然在耳边悠然回响:“……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伴着这旋律,你说我能不爱这个遗落在黄河臂弯的明珠——家乡长垣吗?
作者简介:苗宏周,河南省长垣市人,机关工作,三级调研员,码字爱好者。曾在《人民日报》《河南思客》《人民作家》《青年文学家》《首都文学》《蒲公英》《厨娘的诗和远方》《兰苑文学》系列等报刊、媒体堆砌文字,有篇章入集,偶有获奖。著有自编集《心路履痕》(2023年卷、2024年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