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湖,我的母亲湖(散文)
汤苏文
想起黄陂湖,我的心底里就会涌上一份浓浓的暖意,我年少时就曾在湖里拾粪、捡柴、捕鱼,那里曾是我开心的乐园,那里曾有我回不去的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说到黄陂湖,我就会感到亲切与自豪,黄陂湖是我家乡的骄傲,黄陂湖以它别具一格的丰富与美,润泽着沿岸的人民。看见黄陂湖,我更加激情满怀,欣逢盛世,合肥市的“山水工程”正在黄陂湖如火如荼地进行,三个多亿的投资正在打造一流的旅游风景线,黄陂湖,我的母亲湖,正在乡村振兴和农旅富民的大背景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不久之后将以令人惊艳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黄陂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东南6-15公里处,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县河常年夹带大量泥沙流入湖内,日久天长,湖底平浅,水位不高,湖水常泛一层微黄涟漪,故得名“黄陂湖”。黄陂湖湖区纵径10公里,宽3.5公里,水位10米时,相应水面积37.9平方公里。该湖纳瓦洋河、失槽河、黄泥河、县河诸水,过缺口大桥后分流,东流入西河,北流经塘串河过白湖、兆河入巢湖。
黄陂湖景美。黄陂湖素以“未入莲花国,先闻水面香”而著称的,清人吕符惠吟诗夸赞:“十里芙蕖冉冉香,平湖清浅漾波光。移舟更向花深处,人坐夏莲六月凉。”“黄陂夏莲”为“庐江八景”之一。曾经,每到二、三月间,青草上市,绿草如茵,景色迷人。而一到夏季,在一片碧绿之中,莲花盛开,微风过后,荷花争艳,清香四溢,呈现出“浪翻叶色千层碧,波映花光一片红”的莲花水国佳境。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大自然的造化,茂密的芦苇渐次取代了“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一到秋季,芦花飘飞,摇曳生姿,仿佛是一场绝美的芦花之舞。1991年,一场空前的大水使湖边的芦苇遭灾而严重萎缩,为了充分开发水资源,周边的白湖、城关、沙溪、缺口、泥河等乡镇,都相继开展了围湖养殖活动,一时间,大小养殖区域达20多个,总面积5万多亩,呈现出一派充满希望与美好的兴旺景象。如今,黄陂湖退渔还湖,水质改善,迎来大批候鸟越冬,每到冬季,迁徙候鸟翔集湖中,候鸟舞动黄陂湖,就连国家级的东方白鹳也“突降”黄陂湖,黄陂湖的冬天,因这些越冬的候鸟而充满了生机,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黄陂湖四季、晨昏都有着不同的景致,常常美得让人心醉。
黄陂湖物丰。在黄陂湖悠长的岁月中,几乎每年都有一种特产,每个时期都有一种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初春季节,湖滩上茂密的青草就是天然的牧场。有一年大旱,黄陂湖里盛产稗子草,成为人们烧锅的柴火。黄陂湖曾出现过麻皮草,可以当做饲料饲养牲口。我年少时在春汛季节沿湖边的沟坝捕鱼时,就分别见过不同的年份出现不同的品种,有泥鳅、鲶鱼、虾子、鲫鱼等。七、八十年代出现的芦苇,更是沿岸人民的经济支柱。那个时期,沿岸的人家每年都会分到一定数量的芦柴,芦柴的作用很多,最主要的是编成芦席,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有芦柴的地方,就有经济收入,就有富裕的生活,以至很长一段时间,家有芦柴地区的小伙子都很容易娶上媳妇。90年代,沿湖的乡镇“靠水吃水”,纷纷建起了“蓝色企业”,黄陂湖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滋养着周边的万物,更是渔业发展的根基,为渔业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黄陂湖大闸蟹”就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底的淤泥也是宝贵的资源,富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是优质的肥料来源,滋养着湖畔肥沃的土地,让周边的农作物茁壮成长。
黄陂湖情浓。黄陂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承载着满满的深情厚意。生活在黄陂湖周边的人们,对湖的感情浓得化不开。老一辈人会在湖边的老树下,回忆着往昔在湖中捕鱼捞虾的岁月,那时候,黄陂湖就是他们生活的依靠,是生存的根基,一网网鱼虾装满了生活的希望,也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对于年轻人,黄陂湖是他们心灵的休憩站,每当在外面的世界里奔波疲惫了,回到家乡,沿着湖岸散步,听着湖水轻轻拍岸的声音,看着那水天相接处的美景,所有的烦恼便会烟消云散。湖对于他们来说,是故乡的象征,是无论走多远都魂牵梦绕的地方,饱含着浓浓的归属感,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融入血脉中的眷念。黄陂湖沿岸的人们,因这一方湖光水色而结缘,因共同的生活点滴而情浓,他们之间的情感,如同湖岸边永不凋零的繁花,在岁月的长河里灿烂绽放,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温情与美好,成为了大家心中最珍贵的宝藏。同饮一湖水,共享一方天地,无论何时何地,当得知彼此同样都是黄陂湖边人的那一刻,心里便涌起一种别样的亲切感,那感觉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哪怕此前从未谋面。同样是黄陂湖边人,就仿佛被一条无形的情感丝线紧紧相连,有着认同感、默契感,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提起黄陂湖,那种身为黄陂湖边人的感觉,便会化作一股暖流,在心底缓缓流淌,让我们铭记那片湖,以及因它而生的深厚情谊。
黄陂湖底蕴深厚。历史上的黄陂湖是伴随着古老的传说而深入人心的,年轻的屠户因为母子的淳朴善良而幸免于难,而金碧辉煌、繁华兴盛的黄陂府一夜之间下陷成湖,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人们只能从郯庐地震带的地质断层结构推理它的可能性,但黄陂湖沿岸的古砖、古瓦、古井和古树,又让人无法不联想这里曾经不寻常的过往。“踏歌踏歌蓝采和,世人能几何。”八仙之一,洒脱飘逸的蓝采和从黄陂湖岸边羽化成仙的传说,增添了黄陂湖的神秘色彩,而诗词歌赋中对黄陂湖的描述和赞美,则丰富了黄陂湖的文化内涵,有的描绘它春日的波光潋滟,有的叙写它秋日的宁静悠远,都历经时光流转,让黄陂湖的美在文字中永恒。乾隆四十一年,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与友人乘舟黄陂湖,留有“过庐江黄陂湖”的诗篇及书法作品,至今,“一夜放舟秋水上,数人轰酒月明中”的诗句依然荡漾在黄陂湖的月色中。而且,湖边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代代相传,都蕴含着人们对黄陂湖的敬畏与热爱,也彰显出此地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黄陂湖前景辉煌。黄陂湖水域历来起着蓄洪、灌溉、航运的作用,建国后政府多次投入劳力治理,改善了交通、泄洪和引蓄水。近年来,庐江县大力开展黄陂湖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三退”工程措施,湖区水面积大幅恢复,增强了防洪调蓄能力,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奠定了基础,还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天鹅、白鹤等在此栖息、繁衍,成了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黄陂湖湿地自然风光优美,生态旅游潜力巨大,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其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不断提升,有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这里还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开展了区划功能分区,明确了保护修复、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建设内容。据相关规划,黄陂湖的目标定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最终打造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样板区域。趁此东风,黄陂湖西岸的泥河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乡村振兴和文旅富民的主题上下功夫,按照“湖山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将沙湖山历史文化名人吴长庆故居建设提升和黄陂湖边民俗建设融为一体,让古老的村庄绽放时代新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欣赏这里的历史之美、人文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作者简介:汤苏文,男,网名万水,安徽庐江人,文学爱好者,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