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四湾,今日拱辰,烟火不散场(散文)
李蓉
小时候,那里叫四湾,是我心中充满欢乐与温暖的地方。
那时的四湾菜市,是名副其实的菜市场。街道狭窄,却热闹得像煮沸的锅。这里不过弹丸之地,却装满了生活百态。每个角落都浸满了烟火气,藏着一代人平凡又真实的生活记忆。
清晨,阳光刚染上灰瓦,街头就响起卖早点的吆喝。“热气腾腾的包子嘞,肉包菜包都有!”“刚炸好的油条,豆浆随便添!”那声音带着不加修饰的热乎劲儿,一下就把菜市场从睡梦中唤醒。包子白白胖胖,褶子像花瓣,透着肉馅与菜馅的诱人香气;油条被滚油亲吻,一身金黄,咬起来嘎吱作响;豆浆散发着质朴的豆香,光是闻着,就让人心里暖乎乎的。每天吃早饭,是外婆最烦恼的时候。因为我总是要看大院里的小伙伴吃什么,就非得要吃这种。烧饼、糍糕、油条、米饺、辣糊汤、生煎包……往往都是准备好的早点就是不吃,必须得重新跟邻居“小舅舅”买一样的才吃。儿时应有尽有的那每一种香味啊,一如外婆宠溺的爱,在岁月里扎了根,至今仍萦绕心头。
菜市的街道两旁,摊位一个挨一个,蔬菜水果摆得满满当当,像一幅色彩浓烈的年画。青菜绿得逼人眼,叶片上的露珠是天然的点缀,恰似翡翠盘里的珍珠;西红柿红得透亮,像刚从枝头摘下的红玛瑙;茄子紫得深沉,油亮得像披着绸缎的贵胄。水果摊前,香蕉黄得耀眼,弯弯的好似天边月牙,甜香扑鼻;苹果泛着红晕,像孩子被冻红的脸蛋,满是丰收的喜气;葡萄如串串玛瑙,颗颗饱满,仿佛轻轻一咬,汁水就会溅出。摊主们穿着朴素,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大声招呼着往来行人。称重、算账、找零,动作麻溜,在喧闹中透着秩序。“吃了吗?”“去家玩啊!”“昨个可照?”邻里之间一见面就是热情地打招呼,在你来我往的寒暄中显得格外热络。
中午放学,铃声刚落,我们这群小伙伴就如撒欢的小马驹,嬉笑着、打闹着,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背着书包一溜小跑。冲进大院,书包随手一扔,便没了踪影。紧接着,院里满是我们的笑闹声。有的像调皮猴子,在树下蹦跶着够树枝;有的扮成大侠,拿着自制木剑比划,嘴里喊着“大侠出招”;还有的凑在角落,叽叽喳喳分享趣事。玩到浑身是汗、灰头土脸,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想起回家,这时,外婆总会笑着嗔怪:“玩饿了才晓得回来……”
而如今,它叫拱辰街,虽然名字变了,可独属于它的烟火气,恰似窖藏的美酒,岁月流转,愈发醇厚。
街道经翻新改造,整洁敞亮,往昔的逼仄杂乱已悄然退场。老旧店铺换上崭新招牌,招牌下,地道的合肥方言吆喝声依旧,那股深入骨髓的亲切劲儿,从未淡去。
拱辰街,一面紧握着传统的脉搏,菜市场里,本地特色食材琳琅满目,吴山贡鹅油亮飘香,长丰草莓娇艳欲滴;一面又张开双臂拥抱新潮,特色小店错落有致。文艺的咖啡店,弥漫着馥郁香气,与散发着糊辣鲜香的庐州辣糊汤、酥脆咸香的三河米饺等传统小吃的味道,奇妙交织,碰撞出独有的韵味。
傍晚,华灯初上,拱辰街瞬间被人间烟火点燃。结束一天忙碌的人们,从城市各处汇聚于此。路边,卖着庐州烤鸭的小吃摊前排起长龙,烤鸭外皮酥脆,泛着诱人光泽,内里肉质鲜嫩,香气四溢。摊主熟练地片着鸭肉,脸上满是自豪与满足。食客们或站或坐,大快朵颐,欢声笑语在街道上空回荡,绘就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合肥市井生活画卷。
小时候的四湾,承载着我纯真的回忆;如今的拱辰街,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虽然现在不常去了,但无论如何改变,这里始终是我心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作者简介:李蓉,笔名毓言,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国家级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合肥市双岗小学副校长,合肥市李蓉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合肥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高层次拔尖人才,合肥市思政宣讲团授课专家,主持研究多项省市级课题。热爱写作,曾获全国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从教以来,五十余篇论文、案例、教育随笔、教学设计在全国、省市地区获一等奖,多篇文章发表在《安徽教育》《思政安徽》《江西教育》《教育文汇》《安徽教育科研》等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