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道里的文化大餐(散文)
侯家赋
推磨,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对我而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是十几年弯腰弓背,手握磨辊,凸肚用力、使劲往前拱的磨道生涯伴着“吱吱扭扭”的磨齿声,岁月轮回的乡愁,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老家是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旧县乡王古店村。从记事的时候起,我家就在三间南屋里支了两盘石磨,一盘是磨面粉的“旱磨”,另一盘是磨煎饼糊的“水磨”。两盘磨,均由泰山大青石做成,质地坚硬,据说是我老爷爷当初用六斗红高粱换来的。石磨支在屋里,即使电闪雷鸣、刮风下雨天,也能照样推磨。差不多每天都有街坊邻居到我家推面粉或煎饼糊,我家可热闹啦。
我们家推磨的时间都是安排在星期六的晚上或者星期天的一大早。因为这两天,在外地工作的爷爷、教书的父亲以及上高中的叔叔回家后,家里有了壮劳力,才能推磨。另外,我奶奶也怕影响我哥俩学习。所以,我家平时不推磨。
我家石磨的上层,有两个磨锥子。推磨的人分成两组,通常是我和爷爷、叔叔为一组,叔叔在最前边,爷爷居中,我年龄小,个子矮,跟不上趟,被安排在最后。另一组是父亲、母亲和哥哥,这组是父亲在最前面,哥哥在最后边。推旱磨时,奶奶在簸箩里筛面;推水磨时,她则手执一把大铁勺,有节奏地、均匀地向磨盘眼里添粮食。一家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围着石磨转悠着,忙活着……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一进磨道,拿起磨辊,不是磕头打盹,就是头胀眼晕,手中的磨辊,经常掉落在磨盘上。为了活跃气氛,奶奶提议——让我们唱歌、讲故事、背诗词、猜谜语等等。随着石磨的团团转动,粮食从上边的磨盘上,缓缓淌进磨眼,磨齿之间就源源不断地淌出了面粉、面糊糊。家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印象记忆和乡愁,深深地扎根于脑海中,仿佛一幅幅民俗记忆的画图,不时地再现在人们的面前。
爷爷:讲故事启迪我们人生
每次推磨的时候,第一道文化大餐就是由爷爷给我们讲故事。爷爷小时候读过私塾,新中国成立初期,爷爷又在县兵役局当过干部,见多识广,天文、地理、历史、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名人故事,爷爷讲起来很有艺术性,每个故事都会感化着你的内心,百听不厌、难以忘怀。至今,我还记得爷爷给我们讲的那些神话故事,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等。除了这些神话故事,爷爷还给我们讲《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三国演义》里的“张飞、赵云大战长坂坡”“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四大名著的故事。
爷爷讲得最多的还是近现代英烈、革命先辈们的故事,像《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铁道游击队》里面的刘洪、《高玉宝》里面的“半夜鸡叫”“我要读书”;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小英雄雨来、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爷爷讲得非常细致、投入,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个人。一个个故事,为我们全家人驱走了劳累和倦意,更不觉得推磨枯燥无味、劳累至极了,推起磨来,精神倍增,劲头十足。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得益于爷爷讲的这些故事,我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宣读。至今,当初爷爷讲的那些故事,我也能头头是道的讲给我的孙女听。
时代不同了,只不过我是单纯讲故事,是为了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而不是为了减轻推磨繁重劳累与枯燥。地点也不是在磨道里,而是在城市家里的客厅里或餐桌上,这也是传承、赓续乡愁的一种形式吧。
奶奶:孝道故事倡导好家风
奶奶虽然是裹小脚的旧式家庭妇女,却也称得上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我老舅姥爷(奶奶的父亲)是位教书先生,从小就教奶奶识字。奶奶聪明伶俐,8岁时就能写文作诗,只不过是老舅姥爷封建思想太严重,不允许奶奶出门上学、做事,奶奶只好在家里“自学成才”。《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名篇,奶奶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二十四孝》《千字文》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推磨时,爷爷讲完故事,接下来第二道大餐就是奶奶开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奶奶的记性真好,每个孝道故事里面发生的朝代、人物、故事情节、结果都讲得准确无误、分毫不差。像《老莱娱亲》《子路负米》《鹿乳奉亲》《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等等,我至今犹未忘记。
在奶奶的言传身教里,我家几代人都传承、赓续着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和孝道。从我奶奶说起,我家四代人都是众口皆碑的敬老模范。奶奶一辈子是乡里乡亲公认的好婆婆和“好当家”。在奶奶的带动和影响下,我今年91岁的母亲,一辈子任劳任怨,尊老爱幼,伺候、打发了我家七位祖辈老人,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好媳妇、好婆婆。《中国老年报》《山东老年》《农村大众报》《中国妇女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以《一颗敬老慈善心,成就健康长寿人》为题,对我母亲进行了报道,我家也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敬老爱老模范家庭”和“乡村振兴示范家庭”。
在奶奶和母亲的带动影响和熏陶感染下,今年70岁的嫂子和65岁的妻子,都是“孝老爱亲”的老模范,嫂子已经连续十年被评为村里、乡里、县里的“好媳妇”“好婆婆”;我妻子也被评为县里的“好媳妇”“好婆婆”,我们一家每年光奖状、奖牌,就领十好几个,亲朋好友、乡里邻居都夸赞我家的家风好,这都是奶奶影响和带领的功劳。
父亲:教我们背诗词架起心桥
奶奶讲完孝的故事,接下来就轮到父亲出场了。当教师的父亲,对诗词歌赋、文学名篇读得很多,学问很深。他就在磨道里教哥哥和我背诵诗词歌赋。每次推磨至少背诵三首古诗和两首现代诗。《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我能吟诵好几百首,至今我虽已年近古稀,但是仍能张口就来,这就是父亲当时在磨道里给我熏陶的结果。
20世纪七十年代初,兴起了学习伟人诗词的热潮。父亲与时俱进,带领我们兄弟俩学习、背诵毛主席诗词。我们深为毛主席那慷慨豪迈、气吞山河的诗词境界所折服、所崇敬、所吸引。《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长沙》《七律•送瘟神》等近30首诗词,直到今天,我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现在,我哥哥是山东省和济南市诗词协会的理事,我也是平阴县彩虹诗社、峥嵘诗社的会员,这些都与父亲在磨道里教我们学习、背诵诗歌,打下了好基础有直接的关联。耳濡目染,长时间的熏陶渐染,就连不识字的母亲,都能背诵近百首李白、杜甫、陆游和毛主席诗词呢。
在父亲的带动、辅导下,我也学起了写诗、咏诗。现在,我已是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所写的诗歌在《明湖诗刊》《山东广播电视报》《当代健康报》和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300多首。
叔叔:领唱歌曲提振精气神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叔叔在平阴二中(即东阿高中)学习,还是学校学生会的组织委员。他的组织和号召能力很强。叔叔喜欢唱革命歌曲。于是,在父亲领我们学习、背诵完诗词后,叔叔就教我们学唱革命歌曲。叔叔领唱的歌曲多数是歌颂毛主席、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像《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红色歌曲,我都是跟着叔叔学会的。
叔叔领我们唱歌,有时还是带表演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推水磨煎饼糊时,叔叔领我们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叔叔心潮激动,眉飞色舞,情绪高涨,一边高声唱着,一边还打着手势表演,忘记了自己正在推磨,手中的磨辊一下子滑落在水磨的磨盘上。叔叔赶紧伸手去扶磨辊。谁料泉水叮咚,磨辊溅起的煎饼糊一下就崩到了叔叔脸上,给叔叔画了个“大花脸”,引得我们全家人哈哈大笑。爷爷风趣地对他说道:你这个样子,演《三国》里的曹操,就不用化妆了。顿时,一家人都把劳累和困倦都丢在了脑后,也把我家磨道里的文化气氛和情绪推向了高潮。
在叔叔的引导和教诲下,我哥哥发挥他的特长,继续演唱革命歌曲和现代歌曲。他演唱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泉水叮咚》等歌曲,已经登上了县里的春节晚会,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鼓掌和欢迎。
母亲:猜谜语悟出学问在身边
母亲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可她的记忆力特别好。姥爷是一位民间艺人,喜欢说书唱戏、猜谜语等。于是,母亲就跟着姥爷学习猜谜语,姥爷也非常支持和鼓励母亲学习谜语。等到18岁出嫁,母亲就熟练掌握了猜谜面和谜底的要领和技巧。只要看到或想到一样东西、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母亲就能很快地说出谜面和谜底。
记得我在9岁那年春节前的一次推煎饼糊时,母亲出了4个谜面和谜底:(1)两层石头一座山,上活下死两层盘。如果有人来拉它,它就急得团团转(谜底:石磨);(2)生来一个圈,全身都是眼。长相不好看,能帮做针线(谜底:顶针);(3)既有铁,也有铜;既有木头,还有绳(谜底:木制杆秤);(4)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谜底:大蒜)。
等谜底揭晓后,爷爷对这次猜谜语作了点评和总结。他说:“月英(我母亲的名字)这次猜得谜语特别好,对我很有启发,对孩子们也很有教育意义。”他越说兴致越高涨,进而深入讲解和点评起来:石磨代表了任劳任怨、默默无闻;顶针虽然长得不好看,可做针线活离不开它,这叫天生我材必有用;杆秤是公平的,更代表着人心,做人就要像杆秤一样,出于公心,不偏不倚:大蒜象征着一个家庭的成员,要相互团结、相互抱团,才会有力量,家和万事兴。就像我们推磨,只有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磨才能转动,才能磨出面粉,完成推磨的任务,实现推磨的目标。爷爷的点评和总结,得到了全家几代人的一致认可和赞许。
我和哥哥:比学习比出好风格
我和哥哥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都是在文革年代度过的。那时,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我哥俩基本上没有真才实学,写出的文章不是语法错误,就是修辞不准确、不恰当。看到这种状况,父亲就利用星期六晚上推磨的机会,就“开小灶”给我哥俩“补课”。父亲从汉语拼音教起,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如何修辞,如何造句,如何使用同义词、反义词,如何划分主、谓、宾、定、状、补语等等。经过半年多的“补课”,我和哥哥的作文才逐步规范,语文中常犯的一些错误逐步改正。在推磨的过程中,父亲经常给我们说一些句子,让我哥俩划分出句子成分,使我俩的语文成绩提高很快。我和哥哥还展开了比赛,看谁年年能评为三好学生,领的奖状最多;看谁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最好……
为了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父亲建议我哥俩学习和掌握汉语成语。那时,《汉语成语小词典》非常短缺。父亲骑车到县城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让我哥俩学习用。我哥俩如获至宝,对小词典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学习、背诵起来。由于我哥俩仅有一本小词典,哥哥大部分时间都让着我学习小词典里的词汇,他自己仅利用我出去玩耍的时间学习。看到这种情况,我也不忍心独占小词典。
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班主任魏老师有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我就向魏老师借了那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利用课余时间,早起晚睡。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我把《汉语成语小词典》里四千多条成语全部抄写了一遍,包括释义、典故、来源、用法等,共计4大本。从此,我拥有了一本“手抄本”的小词典。现在,我写文章选用词语能够得心应手,就是得益于当年我抄写了《汉语成语小词典》,以及推磨时磨道里流出的文化底蕴的滋润和沐浴。我们哥俩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和收获:在学校学习一星期,还不如在家推磨一晚上学的东西多、记得牢固呢。
等到我家每一位成员都在磨道里展示完文化风采和技能,要磨的粮食也磨得差不多了。这时,奶奶就宣布推磨结束。随之,我家磨道里的文化大宴也告一段落。可文化大宴的喜悦和收获,至今还萦绕在磨道和磨齿之间,爱在心头,甜在舌尖,久久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我深深感到:一个人没有乡愁记忆,就会迷茫;一个民族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脊梁,就会被历史淘汰。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靠推磨吃饭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可我家的两盘石磨还在,还静静地卧在我家祖宅那三间南屋里,它就像是一个世纪老人,在那里说着它的故事。它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它见证着我们家四代人的传承,也见证了中国高速发展的世纪跨越。那些年磨道里缓缓流出的文化底蕴和乡情乡愁,我至今难以忘怀,难以割舍。
我想这就是家的味道,民族的味道,中华的味道,世世代代也忘不了的乡愁!
作者简介
侯家赋,男,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1957年生人,大专学历,玫德集团退休职工。系《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杂志》《农村大众报》《济南日报•新平阴》通讯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阴县彩虹诗社、平阴县老干部联络员、平阴县档案馆荣誉馆员等。被国家、省、市、县级多家媒体采用稿件(诗歌)上千篇(首)。被县委、县政府、榆山街道评为道德模范;多次被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模范老干部联络员。2024年被授予“山东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