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天路”上昆仑(上)
杜鹏霄
引言:破冰启新程,重走天路忆峥嵘
这是一次艰难却又激情满怀的旅程。没有人敢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冒着零下17度极寒天气,从西宁市火车站启程,走过草原,踏上戈壁,穿过沙漠,爬上雪山,奔向盐湖,直至巍巍昆仑山下,把激情和感奋,写在了曾经抛洒热血和汗水的青藏铁路上。是一群老铁道兵的英雄壮举,高举一面火红旗帜,完成了青藏铁路行的神奇旅程,成就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回访之旅。舍我其谁也!
多少次梦回青藏线,魂牵梦绕戈壁滩,多少次唱响志在四方,遥望巍巍昆仑山,多少次耳畔响起神曲拉夜,想起草原锅庄,多少次魂里梦里再走一次青藏线,再看一次铁路穿过昆仑山。袁武学说,你想走吗,杨向晖说,我想走!你想走吗?李闯民说,我想!你想走吗?已经74岁高齡的白新民说,我想!问到我,我说,我也想。袁武学说,杨明秀在西宁等着,我们6个老铁道兵一起走走青藏线。对,哪怕天寒地冻,冰天雪地,走走我们曾经战斗过的青藏线,曾经抛洒热血汗水的一期工程。让青藏线,为我们诉说一段悲壮的铁路秘史,铭记那段不朽的历史遗迹,不能忘却的铁道兵足迹。
青藏铁路从青海省西宁市起始,到西藏自治区拉萨终结。第一期工程从青海省西宁到格尔木市,全程800多公里。我们铁道兵七师和十师,担负着修筑一期工程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铁道兵老战士青藏铁路探访行,就从西宁市启程,走向昆仑山,走向唐古拉,完成我们梦寐以求的壮举。
(一)风雪启壮行,西宁誓师踏征程
公元2024年11月24日上午,由袁武学领队,青海乘愿传媒公司驾车协助,开始了这次青藏线艰难而又无畏的旅程。袁武学,原铁道兵第十师47团1营1连战士,后为师宣传科干事,转工前调二炮工程学院(今火箭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大校;白新民,原十师修理营技术组组长,转工后为中铁20局工程机械厂副厂长兼总工;杨明秀,原47团1营1连文书,后为青海省国投监事会主席;李闯民,原48团宣传股干事,后调师宣传科摄影干事,转工后调咸阳市电视台任台长;杜鹏孝,原46团20连战士,后为宣传股新闻报道员、7连排长,转工后为处团委、局团委干事,后调西安市人事局任处长、副巡视员;杨向晖,原铁十师新管处机务连战士,转工后为机械队书记,后调局志办干事。六位老兵既有共同的心愿,有各有所长,是一支有初心能战斗的团队。
青海乘愿传媒有限公司的汪成财、张宏辉,既是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又是有着丰富高原户外驾驶经验的老司机,有他俩驾驶两辆四驱越野车,使得完成这次探访任务有了更多的保证。
或许是上天的考量,或许是旅程的洗礼,24日这天,西宁市突降大雪,是青海近七、八年以来从未见到过的天气。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扑天盖地,把西宁市笼罩在一张巨大的雪网之中,林立的高楼大厦道路车辆,全部披上了银色的冬装,疾厉的寒风吹来,把雪花抛起又落下,仿佛仙女的纱裙在雪中翩翩起舞;可是落在脸上,吹进身上,冰冷刺骨。不到一个小时,路上地上,楼房上,积满五、六公分厚的积雪,行走在绵软的雪路上,咔咔作响的声音让人倍感行走的困难。此时的西宁火车站前,已是大雪天地,横亘东西的车站大楼正经受着大雪的洗礼,旅人们缩脖弯腰背提行李,步履细碎,从雪地里快速钻进候车室,等候着远行的客车,载着他们,走向各自的目的地。广场上象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交叉直立的三根铁柱,威威乎挺立在风雪之中,依然展示着高原人不屈不挠的崛犟性格。
风雪交加中,我们6人,把一面“铁道兵老战友青藏铁路行”火红的旗帜拉开在风雪之中,尽管疾风吹 得旗帜胡乱飞舞,但那火红的颜色,金黄的字体,在风雪之中格外醒目。袁武学在漫天风雪中,发出了青藏行的豪迈誓言:我们铁道兵老战士,带着七师、十师广大战友们的满怀期待,从这里启程,不论天寒地冻,不论风云变幻,重走青藏线,重寻铁道兵光辉历史,把铁道兵修建青藏线鲜为人知的故事,挖出来讲给战友们听,让铁道兵精神世代相传,永放光芒,让铁道兵精神谱写更加不朽的篇章!出发,向着草原、戈壁,沙漠、盐湖,向着昆仑山出发!
青藏铁路行,从这个曾经称之为“夏都”、“西陲安宁”之地的西宁市出发,拉开了重寻铁道兵传奇历程的艰难旅程!
简短出发仪式后,收起旗帜,背起行囊,向着第一个目标进发:青海省湟源县烈士灵园。这天风雪交加,漫天雪花,道路冰雪厚积,车行艰难,车速缓慢,路上不时有车辆侧滑翻车碰撞,惨状目不忍睹,100多公里的路,车行十四、五个小时仍未到达目的地,无奈之中,只好原路返回,等待天晴路况消冰后再次踏上征程。
(二)走访铁检院,共商遗产护新篇
11月25日,按计划我们来到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西宁铁路运输检察院),做了专程拜访和汇报。青藏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依托西宁铁路运输检察院现有机构建制,与西宁铁路运输检察院合署办公,主要职责是在西宁铁路运输检察院原有案件管辖范围基础上,管辖青海省境内发生的不适宜由属地管辖检察院办理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以及青海省境内发生的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
我们在会议室向检察院卢佳副检察长、姜波专委和赵国栋检察员做了汇报,听取了他们的指导意见。姜专委工作经验丰富,办事干练,分管青藏线多种案件的审理和保护职能。几年前天峻县铁道兵烈士陵园修整案的受理和审查,都是由姜波受理审查的,并给予以公正而客观的结案。姜波在审理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故事,被铁道兵修建青藏线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此后,无论重回青藏线的老兵或亲属,都给相关单位招呼,给予大力协助,提供方便,成为铁道兵一位编外新兵,深受新老铁道兵的爱戴。拜访姜专委的目的,旨在通报我们的行程,也对青藏铁路建设中遗留下来的有关问题,提请铁路检察院的关注和帮助。
在宽大整洁肃穆的会议室里,姜专委给我们介绍了青藏铁路现行的管理现状,和他经过几年来对青藏线调查了解后的研究。他提出了特别诚恳而又深刻的思考,建议我们特别关注对关角隧道及展线工业遗产的申报。关角隧道是当年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的一座铁路隧道,也是一期工程中最长的隧道,其展线设计的精思巧构,堪称世界之首,精心施工的质量国内首屈一指。如果把这个点申报为国家工业遗产,不但可以留住铁路足迹,也可成为一座红色教育基地,激励后来的建设者。此一举三得的好事,如果不设法申报,岂不是太为可惜,太为错失良机。还有对战胜大塌方英雄事迹的宣传,要让其精神永留传。他表示,对铁道兵老战士青藏铁路的情怀和祭奠烈士、保护遗产的行为,检察院将给予积极配合,并大力协助。
按照姜专委的构想,将32公里展线开辟为展示区,关角隧道建为教育基地。建议把为关角隧道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陵园迁址关角隧道出口,竖立一块纪念碑,上书铁道兵烈士永垂不朽,再立一块关角隧道简介石碑,叙述关角隧道的前世今生,就是青藏线上一座再好不过的红色教育基地。这样,南来北往的人们实地察看,可以看到当年铁道兵奋战青藏线的真实情景,感受英雄们为国捐躯的英雄故事。会议室里,姜专委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红色教育基地蓝图,令我们感奋不已。毕竟铁兵铁路一家亲,同抒家国情怀,才有这样的真知灼见,才有如此饱含深情的构想。袁武学对关角山情有独钟,情感深厚,听到姜专委此番话语,心中不禁涌出一股热流,与江检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表达深深的谢意。
姜专委的这番动议,并非空穴来风,他是在审理天峻县铁道兵烈士陵园一案时,从大量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关角山的真实情况后,才生发出这样的构想,并将这种构想建议给我们听,以期得到预想的结果。我们受他的感染和启发,充实了本次青藏铁路行的内容和要求。并表示,适当的时间和机会,把姜专委的这番情意,汇报给原铁十师、七师现在的中铁20局和17局的领导,让他们站在铁路发展的历史高点上,权衡得失,尽可能快的申报青藏铁路工业遗产,建设展示园区,让这座丰碑永远矗立在后来的人们心中。
(三)湟源祭英烈,古城旧迹觅英魂
11月26日,西宁地区大雪变小,路上积雪不厚,车行较前安全。我们再次踏上征途,向湟源县进发,去到烈士陵园祭扫安葬在那里的烈士战友。
湟源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那里有日月山、丹葛尔古城,湟源排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故事,在湟源境内,草原内外,如风一样传颂,素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铁道兵第十师二上青藏线,46团奉命由山西甘肃等地西行北上,集结于湟源县内,执行兰青线海晏至克土段和海湖段支线新建工程任务。破路基土石方388873立方,建小桥涵30座,车站1处,以及完成海克段正线及海潮支线全部铺轨工程。在极其困难的施工中,6名战友长眠在湟源境内,英雄的生命与海克铁路永远凝结一起,担当起经济腾飞的奠基石,永不松动。
烈士陵园中,皑皑白雪覆盖着烈士墓碑,我们扫掉墓碑上的积雪,在几十位烈士中,寻找着战友的墓碑,找到一位,擦掉泥泞,找到一位,刮掉墓碑上的冰块,让烈士的名字清晰地露出在眼前。化一张裱纸,点一炷香火,洒一瓶烈酒,向烈士们深深三鞠躬,祭他们精神永存,灵魂安息。
祭奠烈士安息之地,告慰在天之灵,祭奠完毕,回身丹葛尔古城,李闯民、袁武学、乘愿传媒公司的汪成财打开无人机,三架无人机,带着一阵嗡嗡声,张开镜头,飞向晴朗天空,在古城盘旋飞动,把丹葛尔城的最新面貌,全部记录在镜,同时也记录着青藏铁路行的珍贵足迹。之后,马不停蹄,人不下鞍,两辆车相互跟随,一路向西,直奔西海市而去。
车过湟源县城后,天朗气清,晴空万里,虽说前两天下了一场大雪,可是这里的一级公路上,残雪不多,公路中心处,一道被来往车辆碾开的路面,黑油油地伸向远方,足以保证车辆高速奔驰。这在草原上,冰天雪地中,已是一种良好的行车环境了。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一望无际的草原看不到点滴绿色,逶迤起伏的大通山,全部披上一层皑皑白雪,扎勒根山峰像一位威武的武士,昂首挺立在蓝天白云下,威风凛凛!灿烂阳光下,草原山脉,闪耀着眩目的光泽,湛蓝的晴空,没有一丝白云,却见一只雄鹰——被草原人称之为神鹰的秃鹫,自由地翱翔在无垠的天空,是天神派出的使者,迎接远道来的我们,或是例行飞翔,查看草原的祥和安宁?我们和雪山草地天上的神鹰,相伴相行,向着海晏县全速前进。
这是一个神奇而古老的地方,这里是湟水源头,汉平帝四年设郡,1943年建县,青海湖、沙岛、西海郡、尕海古城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特别被人们称之为原子城的地方,曾经叫做金银滩。那里是藏回蒙等多民族牧民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闪金耀银的草原,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暖花开时,鲜花遍地,青草葳蕤,花团锦簇,牛羊如彩云般觅食在花草之中;秋冬季节,更是另一番美景,雪山草地,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好一幅琼楼玉宇景观,点点帐房里,炊烟升起,牧歌飘荡,恍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岂止美不胜收,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正是因为神秘,让四面八方,天南海北的旅人,纷至沓来,正是因为神秘,才使铁道兵十师与此结下了不解之縁。
(四)海晏寻往昔,原子城中忆功勋
1962年12月,铁十师46团奉命北上青藏高原,执行兰青线海晏到克土段支线铺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221厂厂内线新建铁路任务。221厂厂内线共分13小段,全长19.22公里,工程分为三期,厂区线、编组站和机务段、9厂区线及交接转运线。46团破土石方122731立方,道岔53副,涵洞8座,在极寒天气、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下,用肩扛手抬的原始施工方法,如期完成任务。在这个遥远的地方,完成了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为铁道兵谱写了一篇神奇而又光彩的篇章。
下午一点多,我们进入海晏县域,远远地,一座矗立在灿烂阳光下,东滩水库旁的中国原子城的拱门,迎面而来,那宽大的迎客门,红色的文字,让人远远看了,不禁生出一种特殊的敬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我们的铁道兵也曾与核武器的研究专家们一起,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付出过劳动,流下过汗水和热血!
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7月,国家投资3个亿,选址海晏县金银滩,同年11月,代号为221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正式落成典礼。从这里的铁路运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秋小姐),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撤销221厂。为了纪念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金银滩便被命名为原子城。原子城纪念馆、爆轰试验场、原子城纪念园、上星站和原子城纪念碑相继建成,供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遐思渺想。纪念馆里,收集着大量当年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用过的仪器、工具衣物,照片影像资料等,详实地记录了当年那些为核武器做出过特殊贡献人们的生活经历。看过纪念馆。禁不住让人肃然起敬,鼓掌喝彩。
车行中,一条老旧的铁路横亘车前,白新民突然叫停车,大声地喊道,“铁路,这是我们当年修的铁路。”我们在白新民的呼喊声中,下得车来,走向铁路旁边。是的,这是一条老旧的铁路,日月轮转,春秋更替,给这条铁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沉沙,涂上了一层斑驳的黑锈,轨下的枕木,被黄沙掩埋,如一位老态龙踵的老人,显出一身苍老。白新民指着远处的一群楼房说,那里是我们曾经修过的编组站,这条铁路从编组站中延出,伸到这里来,再伸到221厂区内,没错,这就是我们当年修的铁路。顺着白新民手指的方向看去,确有一群高楼大厦林立,而这条铁路,就像一条人体内的血脉,从群楼中蜿蜒而来,又通向221厂区内。后来我们通过参观,得知这条铁路线与原221厂厂区内的上星站相连接,那是厂区内铁路线的终结点。在那里,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从厂区运到上星站,送上火车,沿着眼前的这条老旧铁路线,一路向西,奔向罗布泊核爆试验点。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条铁路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生命轨迹,原子武器的运输线。我们赶忙把这条老旧的铁路拍下来,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让它与我们的血脉相连,永不断线!不要以为这条铁路已经老旧,废弃不用,可是当年,是这条铁路,担负着原子武器的运输任务,是这条铁路,与共和国的荣辱与共,国运相通,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虽然它已老旧,但依然在此地,向人们说诉说着当年不易,当年的风采。
顺着这条铁路,我们来到了上星站。这里是221厂内最西北的地方,当年铁道兵46团在这里修了一座火车站。可是谁也不知道,这座火车站的特殊功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恍然大悟,这是为原子弹运送的一个上车点。当年,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从这里秘密上站,只说是一次平常运输,哪知“秋小姐”坐在火车上,含笑出阁,在遥远的罗布泊,成就了原子人的伟大梦想。上星站风采依旧,安祥地坐落在正午的金色阳光下,高高的站塔,矗立在一旁,曾经喷吐着蒸汽的火车头,屏住呼吸,停靠在站台前,它们还是老样子,随时整装待发,去完成新的特殊任务。
在火车站大门前,立着一块牌子,上书“上星台”三个大字,下边写着上星台的来龙去脉,光荣历史。我徘徊在上星台前,细细地读着上边的文字,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敬意。这座火车站虽说与所有车站无异,普通得再普通不过,可是在普通中却蕴含着伟大,伟大出自平凡,也许对这座火车站来说再贴切不过。我让人拍了一张照片,把这个普通但又伟大的上星台记录下来,永远铭记在心中。
走进纪念馆内,看过一个个展室,目睹件件实物,不由得人心潮澎湃,热血奔流。想想那些艰难岁月,那些不计名利的专家学者埋头苦干,想想那些为此以生命相搏的精神,不由人感慨良多,没有当年这些人艰苦拚搏,没有这些人默默无名,哪来我们现在这样和平安宁幸福快乐的生活。走出原子城,我一直思绪难平,下榻刚察县宾馆时,连夜写下一篇散文《铺路架桥为小“姐”》,以示我对核武器研制科学家和参与研制任务的人们,表达出的一份敬意。
(五)哈尔盖寻旧,故地焕新感变迁
挥手从兹去,直向哈尔盖!追着海晏草原上夕阳的最后一末余辉,我们一路向西,直奔哈尔盖车站而去,那里曾经是我们三上青藏线的起点——铁路从这里再次向西延伸,越过刚察草原、关角山、柴达木盆地,跨过察尔汗盐湖,直达昆仑山下的南山口车站。蓄势待发后,二期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到达拉萨。
公元1974年起,这里便军营云集,车马奔腾,因为所有铁路建设的物资都要从这里转运,因而各团都在此设立转运站,师后仓库,铺架队等云集此地,一时在哈尔盖车站,形成一座小小的兵城,军号声声,红星闪耀,铁马冰河,红旗招展。白新民原所在的修理营就在哈尔盖东北方,保障着部队各类机械的维修改造。46团担负的施工任务也从此开始,黄玉车站直到天棚车站终结,全长69公里,扬起了再次向昆仑山进军的旗帜,吹响了向西向西冲锋的号角。难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时近黄昏,西沉的阳光吊在西边天际,虽有一抹余辉,但已昏暗不清,刚察草原一片灰暗,青海湖在冷冷的夕阳下,静宓而温柔,举目望去,山已不是山,湖已不是湖,草原湖泊溶为一体,天地一片混沌。在这个将近日沉西山的时刻,我们赶到了哈尔盖车站,站在车站月台,放眼望去,这里已然不是往日的哈尔盖,亦不是今日的哈尔盖车站。七、八条电气化铁路,东西延伸,一头连着西宁,一头连着拉萨,时不时驶过的动车车组和货运编组列车,按响喇叭,风驰电掣而去。站房公寓面貌崭然一新,全然不似当年只有几条简陋的轨道,几间简陋的站房。看不见林立的转运站,仓库修理营发电营旧貌,更不见红星闪耀,步履铿锵,见到的只是几位手拿对讲机的铁路职工,潇洒地调度着东来西往的各组列车。
走下月台,转身走进车站调度室,室里正有一人值守,年青而英俊。问起可曾记起当年的建设者铁道兵,青年人摇头不曾记得,只是听说过去有条旧的铁路,旧的站房,被拆除了,看到的就是现在这般模样。是的,他在此入职七、八年,30多年前的往事,一概不知,要深深地挖掘出来,讲给他们听,才能让他们记起当年为之奋战过的铁道兵。当然,我们由此也看到,全国铁路建设提升的速度、科技惊人的发展,在青藏高原上有着神话般的存在,着实让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出到站台上,白新民对着袁武学的手机摄像镜头,讲出了一段颇为动情地话:这里曾经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哈尔盖留下过我们坚实的足迹……
晚上下榻刚察县刚察宾馆,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刚察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海湖北岸。地处青海湖盆地北部,祁连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属于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境内青海湖祭海、玛尼石刻、五世达赖圣泉等久负盛名。40多年前,刚察县只有一条主街,且大多为平房,居民也不多,街道破旧不堪。傍晚到达县城,哇噻,刚察变了样,井字道街道笔直宽阔,路旁霓虹灯闪烁,高楼大厦林立,行人也衣着时新,喜气洋洋,全然不是40年前的模样,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下榻的宾馆也是干净漂亮,室内设置齐全,与都市的宾馆几乎没有差别,入住房间,别有一番舒坦。
(六)青海湖寄意,旧景新貌念华年
11月27日的行程是青海湖车站,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湖天一色,鸟飞莺啭,环湖草原草色金黄,别是一番景观。
从刚察宾馆出发前,我们一行8人,驱车前往刚察县烈士陵园,祭扫安葬在此的战友,这里19名49团的战友长眠于此,英灵与青藏线凝为一体,永不分离。不巧的是,陵园大门未开,我们只好在大门外,对院内的烈士纪念碑焚香祭酒,寄托我们的哀思,一缕青烟,腾空升起,带去我们的怀念,我们的情意。
青海湖面积4456平方公里,为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每年春夏之季,青海湖冰雪消融,候鸟从南而来,棕头鸥、鱼鸥、斑头雁、鸬鹚、黑颈鹤等10余种鸟类共计10万余只,栖息鸟岛、沙岛、海心山等,堪称鸟的王国。1974年,46团1营官兵驻扎在青海湖边,担负黄玉至吉尔孟段的铁路施工任务。营房与青海湖毗邻,泉吉车站依山而立,常看湖景,常听鸟鸣,常见牛羊如云,牧民马蹄翻腾。
团宣传股摄影干事王习年,曾经登上湖山岛,拍摄过山中群鸟。镜头下的各色鸟类,扑天盖地,展翅高翔,五颜六色的鸟蛋,俯拾皆是。《铁道兵报》发了,官兵啧啧称奇,青海湖偏僻一隅,竟有如此景观,让人不可思议。
我有一次来此采访新闻,站在营部外的高坡上,见高坡下,一群牦牛,安静地觅食,绿如毡毯的草地,在它们脚下轻轻摇曳,清风吹来,草木不惊,阳光照耀在草地上,别是一幅天然的水彩画,令我为之惊叹。
还有一次惊险故事,发生在冰冻的湖面上,湟中县10多位农民,在湖上破冰打鱼,未曾想到湖冰破裂,将10多人漂在湖心,生命危在旦夕。值此危难之时,人民解放军出动直升机紧急救助,10多条生命幸免于难,成为一段湖上抢险救人的传奇佳话。
早晨9点许,我们到达青海湖边。正是阳光灿烂时,青海湖一片湛蓝,鳞鳞波光,连天涌动,尚未封冻 的湖面,片帆不见,越冬的候鸟亦不见踪影,唯见一片薄云,听得湖风呼呼,湖岸草黄枯萎,牛羊匿身。一条电气化铁路从湖边蜿蜒向西,不见尽头,恰巧一列货车,按响喇叭,从路上疾驰而过,把满载的货物,运向遥远的拉萨,青海湖边,真是别有一番风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岂能让李闯民,袁武学、汪成财错过,三架无人机飞在湖边,把青海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以供观瞻。
远在10多年前,青海省政府发布了青海湖禁渔公告,秋季逆水产卵的湟鱼不得渔猎,如有不依法遵守者,当论罪惩处。不但偷渔者如此,偷食者亦如此法。于是这里片帆不得入湖,只是到了旅游旺季,但见游人如织,不见渔船张帆。令行禁止,张驰有度。
走进鸟岛车站,对,这里原无鸟岛一站的,最早设立黄玉车站,新线改建始设鸟岛车站,是濒临青海湖最近的一座车站。时间在下午两、三点,青海湖阳光灿烂,蓝天如洗,湖风劲吹,太阳温暖的光照在身上,却被这强劲的湖风吹得无影无踪,头上的风帽,被吹得鼓鼓胀胀,身上的衣服像受到高圧鼓风,时时都有被撕裂的可能,如果头戴棉帽,一不小心就会被吹到湖里,任以百米赛跑速度追赶也难追回。车站上空旷无人,两条电网由东向西,绵延无边,此时此刻没有车过,只有呼呼的湖风在车站肆虐的呼号。这里没有我们部队留下的印迹,但窥一班而知全豹,从中可以感知中国铁路高速发展和前进的速度与成果。
几度岁月,几度春秋,几回梦回青海湖,几回魂游大草原,魂牵梦萦,如幻如影。如今到了青海湖,看见湖水波平如镜,湖天一色,草叶枯黄,牛羊无影,心里感叹,油然而生,你还是那般模样,还是那么沉静。蓝天白云下,辽阔的草原充满神秘,天仙般的牛羊马群,纵横奔驰,虽说岁月斗转星移,草原本色如旧。遥想当年,一座座绿色帐房,融进绿色的草场,一声长长的军号响,鸟儿欢叫,湖水跳荡,牛羊歌唱,牧民跳起锅庄,那情那景,神仙般浪漫;夜晚,又一声长长的息灯号,万籁俱寂,暮鸟归巢,月落星沉,风息夜静。军营和帐房点点星火,点缀沉沉夜幕,与山川河流同息同呼,天似湖山草原帐房,草原似浩瀚无垠苍天,怎一个神奇妙镜了得!
这样的美景,怎能让人不留恋忘返,让人永存心间。可是,再美的仙境也得别过,向西向西,遥远的征程在召唤,巍巍的昆仑山在前边。别了,青海湖,待我们再有时日,与你再相见!
(七)吉尔孟探旧,布哈桥畔念昔功
别了青海湖,不过半个小时便到了刚察县吉尔孟。这里曾是46团团部所在地,就在铁路南边,与北边的吉尔孟镇举目相见。我曾在个地方度过3个春秋。从新兵入伍便到了这里,与团宣传股的首长和战友一起东奔西跑,了解部队情况,采写新闻报道,还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青涩的几年青春,留在了这里。记得当年的吉尔孟,一个乡镇建制,只有十几户人家,一个邮局,一个小商店,几户破烂不堪的住家户,一口水井,人口不足百名。偶尔见到几个牧民,牵一头牦牛,前来镇上,采买日常用品,冷清得可怜,小的可怜。
停下车来吧,看看当年的所在,是否还如以前那般破旧。那知此地公路宽阔,房屋毗连,车水马龙,30年过去,变了模样。原来的吉尔孟不似当年的吉尔孟,天南海北的人们,不同乡音交杂,模样相异,赶来镇上,经营商贸,货运物资,烹饪南北大菜,好一个人欢马叫。寻找当年团部所在,却一无所获,也许在青海省平整草原时,将团部的残垣断壁平整清理,只留万般空想,一抹穷思。
走 了,此地不能久留,还有布哈河大桥在等待,紧邻的浚河桥群在张望。我们一路向西奔驰而去。
可是,寻找布哈河大桥让人费了一番工夫。那年修桥,在草原上,顺着便道,即可从吉尔孟直达布哈河大桥所在。可是,现在草原规范管理,便道已经不复存在,要去布哈大桥,只得沿公路一直向西,到了天峻县界内,再顺着改线后的电气化铁路回折向东,才能来到布哈河桥边。这样走来,车行公路上,遥遥看见高高耸立的布哈河大桥,却远远绕行10多公里,才能到达身边。不管怎么说,十里八里,都是要去,千里万里,也阻挡不住我们远行的脚步。走吧,有雪山相伴,草地相护,蓝天白云相助,布哈河相迎,再看一眼布哈河大桥,再看一眼浚河桥群,看看他们与天斗与地斗,把一座座精神丰碑留在草原,书写亘古不见的传奇诗篇。
1974年8月,46团担负的浚河桥群、布哈河大桥、勒蒙河开工。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一年只有7个月施工工期,担负勒蒙河桥施工的2营和浚河桥群的4营,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冬季施工,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布哈河大桥是青藏线一期工程最高一座桥梁,全长282米,11孔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由2营担负施工任务,2营全体官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精神,灌注3号桥墩时,攻破冰层障碍关,经过半年拚搏,于同年9月完成了任务。随着这两座大桥的施工完成,同年12月18日铺轨江河车站,1976年11月到达鹿芝车站,至此,46团的黄天段施工顺利完成。翌年,46团移防希里沟连湖段组织施工,团机关移防德令哈。
寻找的中途曲折难行,未曾想到,电气化铁路改造提升时,对此段铁路线进行了彻底改造,4营、2营担负的铁路线,弃置不用,在原有线路上加高路基,从浚河桥群处岔开,分道而行,在天峻县境内甩开县城东南方,向东一个大转移,再向南直入关角山,重凿一座关角隧道,穿越32公里,直奔乌兰茶卡而去。留下的路基,与雪山为伴,江河为伍,成为当地牧民出行的便道,一座曾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最高的布哈河大桥,被牧民碾于车轮之下,那座浚河桥群和勒蒙河桥,遗弃在两河边孤自抽泣,让人感到唏嘘不已的同时,又感到铁路建设提升速度的感叹不已。仅管如此,不管岁月变幻,日月轮回,它们的存在,见证着青藏铁路的建设历史,相映着中国铁路发展不朽历程,同时,也用无言躯体,默默地向世人讲述着一个传奇般的英雄故事。英雄不朽,精神不灭!
我们沿着当年修建的铁路路基,现在的牧民出入便道,终于找到了布哈河河边,再向前走七、八公里后到了浚河桥群的身边。
下得车来,看到我们车停的地方,正是电气化铁路改线后的岔线处,新的电气铁路线由东向西,呼啸而过,高架的电网像火箭冲天时的火尾,划一道美丽的弧线,直向昆仑山霹雳而去,老旧的线路被甩开尾巴,落漠的留置一边,路基边坡长满荒草,路肩垂掉,全无昔日英武的风采。倒是浚河河水,不管天荒地老,天寒地冻,依然从祁连山中咕咕流出,冲破戈壁,草滩,高山峻岭,穿过布哈河大桥,浚河桥群,向东流去。流水虽无情,大桥却有意,冬去春来也,寒暖总相知。
1976年,我新兵入伍,下到4营20连6班,营房就在浚河河畔,那年桥还在修建,潺潺的河水绕着营房而过。正是六、七月时间,为青海湖湟鱼产卵季节,湟鱼溯水而上,河里挤满了成群结队的湟鱼。我们翻斗车涉水而过,轮毂上竟然带出七、八条鱼来,还有,连里的战友们撒下排球网,几人合力向下一拉,提上岸来,几十条活蹦乱跳的湟鱼便收在网中,让人大开眼界惊奇不已。前一年浚河大水,洪水滔天,几名南方战友不知祁连山水冰入骨髓,跳进水里,追赶落水的大麻鸭,不幸冰在河中,殒命河里,让人扼腕叹息。30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站在浚河河边,放眼一望,当年景象不再,河水也不见潺湲,草木稀疏,路基荒废,抚今追昔,感慨连连。
当晚,我们到达天峻县城,圆满完成了这一天的征程。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