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怀母
杨义春
一年一度清明到,
思母忆昔悲泪淘。
慈爱无垠萦脑际,
知恩图报每朝朝。
我的母亲杨谈氏(1908年——2001年)是位身材弱小的农家弱女子,缠足小脚,慈眉善眼,没读过一天书,连个大名都没起过。但母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常年多病,就是母亲凭着她一双骨瘦如柴的双肩,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农活,支撑着我们家的一片天地。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5个年头了。每当我独自一人闲暇无事时,母亲的身影总会呈现眼前,打开我对往事记忆的闸门。
我对童年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个字“穷”。记得我10岁那年,春耕春种时节到了,耕地的时候,母亲一人扶犁扶不动,我和母亲两人抱着犁梢耕地。还没耕几趟,在地头转趟时,我被犁梢刮倒了,小腿摔伤,耽误上学一个月。母亲懊恼,哭了几场。就在送我返校上学前的那天晚上,母亲我对我说:“孩子,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你要加倍努力,把耽误的功课補起来”。我回答母亲说:“这学我不想上了,在家也能帮你拾拾草挑挑菜啊,你太苦太累了”。听我说要休学,母亲急坏了,忙说:“傻孩子,那哪行!不读书,就像妈一样,睁眼瞎子,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妈再苦再累,也要供你读书上学,学好文化,做个教书先生,就用不着天天吃糠咽菜了”。从那时起,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教书先生,就成为我的人生标杆。母亲的支持鼓励,让我拼命吮吸知识雨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期结束,学校发给的大红奖状拿回家,母亲见了,笑得合不拢嘴。
1949年,家乡虽然解放了,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天灾,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父母把我留在祖父母身边上学,他们带着弟妹外出逃荒要饭。当年,我在淮海一中二分校初中毕业,先后参加淮阴中学和盐城师范(1950年校址迁到淮安,改名淮安师范学校)招生考试,结果两校发榜,榜上都有我的名字。爸妈对我说:“孩子,上淮中要花钱,我们读不起,就读师范吧,读师范,吃饭不要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记得送我上学的前一天晚上,母亲用父亲的一件旧褂子改成书包,让我上学用。又把他们外出讨饭时,好心人送给父亲穿的一双旧棉鞋找出来,用针线一针一针将坏了的地方补好 ,塞到书包里说:“孩子,这鞋你爸在家穿不着,你带上留着下雨下雪天穿。”三年师范,我是靠勤工俭学和学校发给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毕业后分配留校工作,当上一名人民教师。母亲的心愿实现了,高兴极了。
母亲没有文化,也不懂得多少大道理,但她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她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作为她的儿子,我感到骄傲,引以为荣。母亲为人随和,庄邻都夸她是“大好人”。在家里,妈妈和祖母亲如母女,甭说吵架,连脸也没红过。这个好家风,代代相传,我的老伴和母亲,我的儿媳和老伴也从没红过脸。有诗为证:“和美家风助族荣,满堂欢乐喜融融,孙贤子孝天伦享,四代婆媳脸未红”。
母亲为人心善,待人和气,助人为乐,息事宁人。记得我8岁那年,一天,我和庄上几位小朋友在河边玩耍,一位姓孙的小朋友自己不慎落水,衣服被泥水弄脏,硬说是被我推下水的,哭闹着跑到我家告我的状。几位小朋友跟在后边,都说是孙姓小朋友自己掉下水的。母亲一声没吭,立马找来一身衣裤让孙姓小孩换上,又将孙姓小孩衣服清洗干净,带着孩子来到孙姓小孩家中,将孩子和衣服交给孩子家长。我当时我很不理解,认为母亲太委屈自己了。后来,这样的事儿见多了,母亲那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根。
亲爱的妈妈,今天,我可以告慰您的是,儿子在您的养育护佑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儿子永远记住您的恩德,传承您的基因,几十年来,我没有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做教师,传道授业,尽心尽力;机关从政,兢兢业业,不敢稍怠。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了自己的努力。党和人民也给予我以肯定和褒奖。我本人,先后获评“淮安市道德模范”“淮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志愿者””淮安好人“新时代淮安好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新中国建设功勋人物”,应国家发改委研究院邀请,赴京出席表彰大会暨国庆65周年庆典。我和您的儿媳周发玉,获评“淮安市十佳缘分夫妻”“淮安市最具亲和力夫妻”。我们家庭,先后获评“淮安市创卫标兵户”“淮安市书香家庭”“淮安市五好家庭”“江苏省五好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这是儿子对您的养育之恩的点滴报答啊。
作者简介
杨义春,笔名耕夫,男, 1932年生,江苏涟水人,大学文化,副研究员,中共党员。历任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清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办公室主任,区政协秘书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淮安市诗词协会顾问。
2011年5月5日,《淮安日报》发表记者叶列采写的专文《淮安文化名人杨义春》,
2016年2月21日,《淮海晚报》发表李辉采写的专文《情倾文史 诗铸夕阳——记文史专家、诗人杨义春》,比较全面地介绍其在地方文史和诗词创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