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豫刚42年,他一直带着与战友的“生死约定”
91岁烈士母亲千里奔波为儿扫墓
朱豫刚16岁从军,因作战英勇,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至今右肩背留有弹伤、右腿负伤、左耳失聪。1982年他回到地方,继续彰显军人本色,带领退役军人创业,多次获评“湖南好人”、长沙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等荣誉,2018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朱豫刚18岁奔赴前线参加保卫南疆的战斗,面对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他与战友许下了生死约定:如果我们当中有人活着、有人死了,活着的人要为死去的人扫墓、照顾他们的父母。而他成了当中唯一活着回来的人。
经历两次生死让朱豫刚更加感恩生命,也更有勇气当一位随时准备牺牲的有责任、有担当的英雄。他每年都远赴千里为牺牲战友扫墓,帮助照顾战友父母,42年如一日履行当年的生死之约。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中国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对战友承诺的坚守。
91岁烈士母亲千里奔波为儿扫墓 推迟回家只为想见老兵一面
“今天终于见到你了,感觉就像见到了我的好儿子……”24日下午3时许,广西百色靖西烈士陵园,当91岁高龄的王学文老人见到正在陵园为烈士扫墓的长沙老兵朱豫刚时,激动地拉着他的双手流着眼泪说。王学文老人的家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老人一共生育了四个子女,曾当过36年的村妇女主任。在苦水中长大的王学文明白一个道理,是共产党和解放军,才让受苦的老百姓翻身得解放。1978年3月,她将17岁的大儿子何建华送到了部队当兵。“我哥去部队时,我父母亲叮嘱他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不要给父母和家乡父老丢脸。”和弟弟妹妹一起陪同母亲来为哥哥扫墓的王学文老人的二儿子何建湘告诉记者。1979年2月17日,任连队文书的何建华在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二等功臣。“我儿子为国家牺牲是光荣的,我虽然悲痛,但他为了保家卫国而死,值得!”大儿子何建华牺牲的当年,王学文又将二儿子何建湘送到了部队。“建华17岁当兵离开家时,我把他送到了汽车站,那一走他就没有回过家了,我太想他了。”王学文一直想去广西边防靖西烈士陵园看一看,和儿子说说娘的心里话。无奈路途遥远加之家里事多走不开一直没有成行,直到去年清明节,已是90岁高龄的王学文老人才在儿女的陪同下,终于圆了40多年来心心念念想去看儿子的心愿。“去年清明,我们开车陪母亲来给我哥扫墓,10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跑了20多个小时,毕竟母亲年纪太大,一路颠簸我们担心她受不了。”何建湘告诉记者,当到达靖西烈士陵园后,居然发现自己哥哥的墓前插上了国旗、摆上了鲜花、摆着长明灯,还有燃烧过的香烛,放眼望去,整个陵园的烈士墓前都是如此。“按照我们老家的习惯,如果没有亲人为过世的人去扫墓,墓前必然荒凉,当看到我哥墓前的国旗、鲜花等,我们知道我哥在这里并不孤独。”正当王学文老人一家猜测是谁在为何建华及所有烈士扫墓时,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是长沙老兵朱豫刚清明前来为长眠在这里的1116名烈士(包括湖南烈士238名)扫墓了,且40多年没有间断。“当我母亲得知朱豫刚也是一名在边境作战中负过重伤的老兵时,双手抚摸着我哥的墓碑哭着说一定要见见朱豫刚。”何建湘说。
转眼又是清明时。23日上午,91岁高龄的王学文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再一次开车千里迢迢来到靖西烈士陵园给儿子扫墓,当她听工作人员说朱豫刚将在24日下午来给所有烈士扫墓时,原本打算24日上午离开靖西的老人要求在靖西多待一天,老人就是想和朱豫刚见一面。于是,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帮忙约好了双方见面的时间。24日下午3时许,老人乘坐的车门一打开,朱豫刚快步迎了上去,将老人扶了下来,大声喊了一声“娘”,从未见过的两人眼含热泪,如同母子般亲热地聊开了。“看到你我就像看到了我的儿子建华,建华也像你一样长得高高大大,他牺牲前连一张照片都没照过,所以他的墓碑上没有他的照片……”老人虽然91岁高龄,但耳聪目明。“娘,虽然您儿子建华牺牲了,但还有我们在,您年纪这么大了,以后就不要来了,我每年都会代您为你儿子,也是我的战友、兄弟扫墓的。”“本来没打算来了,但自从我去年来看了我家建华后,越发想他了,经常晚上梦见他,趁我还能动,所以今年又来了。有你们在,我就放心了……”不知不觉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分别时,朱豫刚将一个装着一叠现金的信封塞到老人的手里,正当老人要推脱时,朱豫刚说:“这是我替您儿子给娘尽的一点点孝心,您千万要收下。”特殊的地点特殊的场景,有悲伤有喜悦,“母子”间的温馨对话,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忍不住掩面而泣……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春有约,人不误。3月21日至29日,退役军人朱豫刚带着与战友的“生死约定”,在广西边境烈士陵园,为抛洒热血、牺牲奉献的革命先烈献上鲜花,插上国旗,点亮万盏长明灯。
龙州烈士陵园中,鲜花和国旗装扮了每一个烈士墓。
每年春天,到广西边境走一走,为战友扫墓,是朱豫刚40余年来一直信守的约定。1981年,18岁的朱豫刚在一场边境战争中与三名战友许下了“生死约定”:“我们之中如果有谁牺牲了,活着的人要为死去的人照顾他的父母,每年到广西来走一走、看一看。”在那场残酷的炮火硝烟中,身负重伤的朱豫刚成为4人中唯一能回家兑现承诺的人。
朱豫刚(前排左三)及其同行者手拿花束准备献给烈士。
1982年,朱豫刚离开了热爱的部队。为了让自己拥有兑现诺言的能力,朱豫刚拿起课本,埋头苦读,终于在2年后考上大学。那一年,朱豫刚带着录取通知书,从千里外的湖南长沙来到了广西凭祥,在战友的墓前分享这个好消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朱豫刚每年都会来到广西边境,为战友扫墓。
“我从1984年的时候就开始去广西祭扫,缅怀烈士,到今年为止是第41年了。40多年来,我始终带着一种初心和信仰,还有血性和担当,才能走到今天。”朱豫刚说,每年春天,他就像在外的游子想在春节回家团圆一样,想去广西边境和战友们相聚,与牺牲的战友慢慢讲述自己的近况。
朱豫刚在烈士墓前静思。
1999年,朱豫刚在广西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里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老母亲说她的儿子牺牲了20年了,到了20年后,她第一次走进广西,走进匠止烈士陵园来看她的儿子,她觉得对不住她儿子。她跟她儿子讲,因为身体不好,家境贫寒,这一次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看他。”朱豫刚回忆道,从那一刻起,他决定为烈士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当老母亲扫完墓踉踉跄跄地起身准备离开烈士陵园的时候,我迎了上去。我给老母亲讲,这个烈士陵园的所有战士,都是你的孩子,也都是我的兄弟。以后你来不了,每年他们的墓由我来扫,我来替你老人家完成这个任务。”朱豫刚说,从那天开始,他每年都会替这位老母亲去烈士墓祭扫,也会在祭奠战友的同时,一同祭奠陵园里的所有烈士。
朱豫刚祭扫烈士墓时,自发组织前来的志愿者正在擦拭烈士碑。
“我今年采购了11万朵菊花,我让花店扎成了7000多束花束和近100个花篮,让鲜花和花篮覆盖凭祥的匠止、南山、法卡山、龙州烈士陵园以及宁明、那坡、靖西的烈士陵园。同时,我又采购了将近1万面国旗和5万盏长明灯,我要让陵园里面鲜花簇拥、红旗招展、灯火通明,照亮烈士回家的路。”朱豫刚说。
夜晚,朱豫刚购买的长明灯点亮了烈士陵园。
朱豫刚的初心善举,感染和影响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前往广西给烈士扫墓的人逐年增加。“今年是我第42年来广西扫墓。我16岁当兵,今年62岁,只要还能走得动,我肯定会年年回到这里。”朱豫刚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让更多年轻一代走进烈士陵园,传承先辈们的奉献精神,有血性、有担当,主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