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征文之25
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
文/碧海凌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留守儿童作为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教育与成长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更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安全、心理、学习、成长中面临诸多困难。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在课堂纪律、作业完成、与同学、老师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更容易出现违反校规、欺负同学、打架斗殴、旷课逃学、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健康和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周围的人和环境,给乡村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一、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关键领域
(一)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缺少父母的及时关爱,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寥寥无几。在学习与日常生活里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父母当面的指导,长此以往,极易滋生儿童心理问题。其他监护人难以履行父母应尽的完整监护职责。因此,留守孩子在面对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时,没有信赖的长辈给予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独自应对。尤其在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性格内向、自闭、焦虑、缺乏自信心、抑郁、对旁人敏感、没有人际交往技巧、上进心不强、自尊心过强、易逆反、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等问题。
(二)教育方式不当。致使孩子成绩落后,厌学心理严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或其他亲戚,教育方式较为传统,缺乏科学理念和方法,常采取溺爱或放任态度,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学习缺少督促,自觉性和进取精神不足,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和作业,学习成绩普遍落后,成为学困生,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容易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
(三)安全监管疏漏。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管,祖父母隔代抚养或托付亲戚照管普遍存在疏于照顾、监管不力的情况。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防范意识缺乏,儿童防护能力弱,易受不良行为和信息诱惑,甚至发生意外事故,如溺亡、性侵、打架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流动儿童居首位,留守儿童位列第二。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下,留守儿童更易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受外界影响沾染不良习惯,甚至受社会罪恶势力蛊惑,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偏离,出现违法乱纪现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缺乏阅读教育和“生死”教育,有社交障碍与孤独感。留守儿童过度沉迷电子产品,接触低质量读物和电视节目,导致对生死、伦理道德等概念产生错误认识。家庭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孩子对生死缺乏正确认知和理解。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留守儿童情感上缺乏依托,易感到孤独无助,可能缺乏人际交往能力,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对他人漠不关心。这种社交障碍限制了社交圈,加剧孤独感,形成恶性循环。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化解途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汇聚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提高监护水平。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技能,使其更好地承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监护人需具备一定教育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加以引导,细心观察、沟通,了解孩子内心需求,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父母也应学习基本教育知识和能力,如关注培养孩子兴趣特长、激发提高学习动机效果、预防处理情绪和行为问题等。根据孩子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教育计划和方法,给予适度有效的督促和帮助。
(二)加强亲子沟通。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即便外出务工是无奈之举,父母仍应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定期与孩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关爱和支持。条件允许时,父母应创造机会与孩子共度时光,如寒暑假接孩子团聚,增强亲子关系。同时,学会倾听孩子心声,尊重其意见选择,给予肯定鼓励,帮助建立自信。还可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与孩子共同学习交流,利用节日、纪念日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三)强化学校教育。提升教师责任心。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和教育,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帮助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设立心理活动室,配备专业教师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定期开展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教师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教育观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建立完善学习目标和计划,明确学习方向步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监控学习进度和效果。鼓励留守儿童掌握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和实践,对其进行多方面评价。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老师应定时与家长联系交流,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培养其个性化需求和特长,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等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配合支持学校工作,经常与老师交流,不溺爱、不打击孩子,严格做好孩子教育,与老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五)争取社会支持。促进留守儿童与社会的沟通和融入。学校可联系社区、村组等设立留守儿童管理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邀请专业老师辅导学习、举办讲座,组织体验活动和社交互动,帮助孩子建立社交关系,扩展社会资源。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支持,共同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企业可资助学校建设、提供奖学金;社会团体组织志愿者活动给予帮助;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引起更多关注和参与。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通过捐赠、志愿、合作等方式,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学习、活动、交流机会,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培训、交流、激励支持。政府应改革户籍制度和相关制度,保障农民工子女随工就学,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同时,构建家庭 - 学校 - 社区三重沟通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六)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加强对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压力应对等技巧。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文艺表演等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面对困难挑战,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勇于挑战,提高独立性和自制力。学校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规范和制度,监督管理其行为,及时纠正不良行为,给予适当奖惩,增强其心理素质和能力。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解决情感、人际、学习等方面的困难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管理,确保人身安全。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是乡村振兴征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他们承载着乡村的希望与未来,只有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优质的教育和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这些稚嫩的幼苗茁壮成长,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爱为光,照亮留守儿童前行的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共同描绘乡村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