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征文之24
乡村教育应该是为孩子选择“适合”成长的地方
——浅谈洛南乡村教育
文/杨学艺
朋友从南方带回来几棵红豆杉,要我种在老家的院子里。对于这种南方生长珍贵花木,我不太懂得如何养护,想着和秦岭山中生长的山碱杉一样,只要培土合适,再浇够水,自由生长就完全可以了。可是,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没过多久,这种南木北养的做法,会把这些漂亮珍贵的花木养成要神没神、要型没型、要色无色的枯枝败叶。慨叹之余,有一种感触涌上心头。近几年有“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使我有了为家乡乡村教育有所担忧的心事。
我没有从事教育,只能从自己求学的经历和局外人的角度来浅谈乡村教育。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就有了转学到城里的求学经历。相对来说,城市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较乡村优越。人们普遍的做法就是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不是曾经有一句流行语:“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承认这个说法的正确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绝对符合现状,而且得到了验证的。
这就要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教育以及乡村教育的范畴和目的。教育是不是只抓分数和升学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要把孩子转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孩子就能学好成才?
我是在小学五年级从乡下转入洛南县西街小学的,很荣幸以28名乡下考生中的第一名进入洛南县最好的小学的最好班级。但是到县城后,在自卑感和弥补亏欠的心理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大削弱了好学上进的劲头,从前三名的成绩最后沦为中下成绩。因此,我以我的角度着重对初中阶段乡村孩子的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乡村孩子的教育,必须对孩子原生家庭做最确切的分析,不能一刀切全部集中到城里。大家都应该看得清楚,前些年的学渣基本上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学霸中往往出现乡下长大的孩子。而近些年,学渣大部分是从乡下到城里念书的孩子,学霸反而多是城里长大的孩子。也有一句话说得很中肯:“现在寒门再也难出贵子了!”大家想没想过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应该放在首位的问题。大多数乡下孩子进入城里,所有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大打折扣,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眼见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受到影响甚至被歪曲。加上父母在外打工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使得他们在城里总想找回自己的优越,他们错误地相信了物质的优越就是自信的道理,偏离了人生轨迹。
二、乡村孩子应该有一定的情感教育和生存竞争力检验。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现在的经济自由发展状况下,区别已经不是吃穿用度上的悬殊,而是三观的培养和自我约束力的差别。乡村成长的孩子基本上是爷爷′奶奶经管长大的,与父母之间的管教已经基夲脱节,严重的情感缺失和心理不平衡,导致大多数农村孩子个性偏颇,自我孤立,自以为是。
三、乡村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乡村教师必须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素质。对乡村孩子来说,最缺失的是关怀。如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真情付出,乡村孩子中的出类拔萃之人比比皆是。我读高中时有两个重点班,一个是从城区录取的,一个是从乡村录取的。到最后高考结束时,两个班级上线率基本一致。城区录取的班级中尖子生成绩突出,女生多。乡村录取的班级,平均成绩高,冒稍者多为男生。几十年社会打拼结果中,反而是乡村孩子中的优秀人才成绩显著。他们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有学有所成在行业领域声名显赫的专家,亦有出国深造的人才栋梁。
有人说,原来是城里的孩子不好学习,整天无事生非,寻酗闹事,学渣众多。现在反而是进城的乡下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这个一点不假。前些年,在城里租房上学的孩子不在少数,可是,这些孩子又有几个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一些孩子带着各种顽劣的品行在城里浪费着父母的血汗钱,从来不知道感恩父母。他们认为父母提供金钱和物质供他们上学是应该的。他们可以胡吃海喝,也可以不务正业。有的被学校开除,父母又得想办法让他们上学。他们根本没有自卑感,因为他们和其它孩子比起来,出手大方,钱粗腰壮。
而这些孩子,都是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居多。再大些就是高中的孩子。中学阶段的乡村孩子教育,无疑成为乡村教育的瓶颈。到底应该集中到城里还是在乡下集镇?这已经不是主要的矛盾所在。一个孩子是否能顺利健康地成长,就在他上中学的这几年。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在这个时候。天下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有个朋友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就把孩子转到城里,可孩子在上初中的时候却不好好学习了,整天不愿去上学,后来他把孩子又转到乡下,在乡下那一年,基本上孩子还能本分地上学。但第二年,他又把孩子转到城里,孩子又闹心了。没办法,孩子初中都没毕业,就辍学不上了。这孩子好坏还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走,除过不学习。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现代教育的方式已经偏离孩子健康成长的轨道。教师和家长只看到了孩子不好好学习,没有看到孩子缺失什么,需要什么!纯粹地走形式教育已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与各位共同探讨洛南乡村教育的正确途径,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和真诚,愿能助力家乡乡村教育之大船破浪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