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农历三月三驴揭鞍》
作者:韦民/陕西宝鸡
春风把柳絮吹成一场小雪时,
母亲总要打开樟木箱。
箱盖掀起的刹那,
陈年的樟脑香裹着阳光扑出来,
像是把整个冬天都晒成了酥酥脆脆的薄片。
老宅天井里支起竹竿,
棉絮们像云朵般轻飘飘落下来。
母亲说"驴儿都脱鞍了",我便跟着笑。
褪色的蓝布衫还留着前襟的补丁,
针脚歪斜地爬在领口,
那是去年倒春寒时我急着穿新衣,
把母亲熬红眼睛缝好的夹袄扯出个豁口。
最难忘那件枣红罩衫。
祖母的嫁妆布裁的,
箱底压了几十个春秋。
拆开时满屋子飞着细碎的棉絮,
母亲用篦子梳顺了,
絮在夹层里像絮进半辈子的体温。
她咬断线头的清脆声响,
总伴着槐树花簌簌落进针线筐。
如今市集早不卖老式盘扣。
母亲却总在惊蛰后翻出针线包,
线轱辘里缠着深浅不一的蓝。
她说人要知冷暖,衣裳也要知时节。
那些经年的布匹躺在箱底,
仿佛守候着某个迟迟未至的归期。
樟木香又漫过窗棂时,
我看见晾衣绳上晃动的影子。
春衫薄,往事却层层叠叠,
像母亲总也抚不平的衣褶。
在母亲那句"驴儿都脱鞍了"后,
可以补入这样的比喻:
"老驴在青石上打滚,
甩落的不仅是积年的草屑,
还有经冬的寒霜。
天井竹竿上翻飞的棉衣,
可不就像卸下的鞍鞯,
在春风里舒展着僵硬的筋骨。"
(注:通过将卸冬衣比作驴子卸鞍,用"草屑"与"寒霜"的意象对应衣物上残留的冬日痕迹,赋予换季动作以生命的温度。同时"舒展筋骨"的拟人化处理,使静态的晾衣场景产生动态的诗意)
共598字 2025年3月27日于宝鸡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