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西厢心目中的“崔莺莺”(之一)
众所周知: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本文通过对《西厢记》文本的细致解读,从崔莺莺的性格特征、爱情观念以及其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探讨王实甫心中的崔莺莺形象,揭示王实甫借这一形象所表达的对人性、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崔莺莺;西厢记;爱情观;文化内涵。
一、引言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杰出代表,以其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和优美典雅的语言著称于世。崔莺莺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她的形象塑造凝聚着王实甫的艺术匠心与思想情感。研究王实甫心中的崔莺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西厢记》这部作品,更能洞察元杂剧的创作特色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二、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2.1 温柔端庄与叛逆娇羞并存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出场时展现出大家闺秀的温柔端庄。她举止娴雅,符合封建礼教对贵族女子的规范。如在普救寺中,她遵守礼仪,与母亲、红娘相处时尽显温婉。然而,面对爱情,崔莺莺内心的叛逆开始觉醒。她对张生一见钟情后,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私下与张生来往。但这种叛逆又不是毫无顾忌的,她时常陷入矛盾与娇羞之中。当红娘传书,张生约她花园相会时,她表面上斥责红娘,内心却渴望赴约,这种复杂的情绪体现了她叛逆与娇羞的交织 。
2.2 聪慧敏感且深情执着
崔莺莺聪慧过人,从她的诗词应答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判断可以看出。她能敏锐地察觉到张生对自己的爱意,也能理解红娘的心思。同时,她对张生的感情深情执着。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如老夫人的赖婚、郑恒的搅局等,她始终坚定地选择张生。她的深情不仅体现在言语之中,更体现在行动上,如为了爱情敢于与封建势力抗争,甚至在长亭送别时,对张生的前途充满担忧,足见其情之深。
三、崔莺莺的爱情观念
3.1 追求自由爱情,突破门第观念
崔莺莺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然而她的爱情观念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她爱上张生并非因为其门第和财富,而是被张生的才华和真诚所打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门第观念森严,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的结合。但崔莺莺不顾这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将个人情感置于门第之上。她与张生在西厢的爱情故事,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挑战,体现了王实甫对自由爱情的赞美与向往。
3.2 爱情至上,坚守情感忠贞
崔莺莺将爱情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旦认定张生,便全身心投入,坚守情感的忠贞。即使面对老夫人的压力和各种诱惑,她也不为所动。在长亭送别时,她对张生千叮万嘱,担心他在京城另觅新欢,但自己却坚定地表示会等待他归来。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不仅是崔莺莺个人品质的体现,也反映出王实甫心中理想的爱情模式,即纯粹、坚定,不为外界因素所动摇。
四、崔莺莺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4.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进行了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对女性的束缚更为严重。崔莺莺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阻碍,如老夫人的干涉、社会舆论的压力等,都是封建礼教的具体体现。王实甫通过崔莺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表达了对人性解放的呼吁。
4.2 市民文化的反映
《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当时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繁荣。崔莺莺这一形象带有鲜明的市民文化特征。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个人幸福的执着向往,反映了市民阶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剧中崔莺莺与红娘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世俗趣味,展现了市民文化的生动一面,体现了王实甫对市民阶层思想情感的关注与表达。
五、结论
王实甫心中的崔莺莺是一个复杂而丰满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特征、爱情观念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都反映了王实甫对人性、爱情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崔莺莺这一形象突破了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西厢记》也因崔莺莺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而流传千古,王实甫通过对崔莺莺的刻画,为后世展现了一幅元代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绚丽画卷,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值得不断深入挖掘和研究。
(雷建德,业界称其雷·西厢。现受聘为「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客座教授、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强国丰碑》栏目艺术顾问、《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艺术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品牌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晋商品牌课题组副组长、永济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