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川西坝子》是诗人张小平以1986年秋归乡见闻为经纬,编织的一部关于农耕文明的诗性档案。
作品以川藏线的起步的成都平原为抒情场域,通过四重镜像的递进式建构,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原乡的审美转化。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乡土诗歌的典型文本,该作品既是对农耕文明的诗意存证,亦是对城市化进程的文化预警。
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当代语境下重读此诗,其生态智慧、乡愁美学及人文观照,仍为当代人审视传统与现代关系提供重要镜鉴。(226字)
2025年3月27日
川 西 坝 子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1986年秋
有一朵新阳剪碎的紫云,
有一株轻波抚慰的弱柳,
有一幢修竹掩映的农家别墅,
有一条小溪环绕古老茅屋欢歌,
哦,那是美丽的川西坝子。
有一串高贵的丝瓜花漫步墙头,
有一挂蜜橘沉甸甸醉倒枝头,
有一捧清冽冽的稻香向着古老的拌桶朝拜,
有一支金色的秋歌在原野上
翻滚、呼唤、奔走,
哦,那是富饶的川西坝子。
有一只羞红脸的鸡婆在高声报喜,
有一尾金鲤在蓝天白云间戏游,
有一碗热腾腾醪糟蛋吆唤着落日余晖,
有一片甘蔗林在月色朦胧中酣眠,
哦,那是深情的川西坝子。
有一滴露珠拥抱着星辰,
有一缕炊烟托起离愁,
有一根竹缆挂着小河上的轻舟,
有一株古老的黄桷树在凄风中颤抖,
呵,那是难忘的川西坝子。
有一条小路在原野上蠕动,
有一把热泪在洗刷着征尘,
有一种虔诚在猛烈地燃烧,
有一颗痴心在苦苦地凝望,
哦,川西坝子,
可还记得当年田埂上摸泥鳅的瓜娃子。
【名词解释】
[1]川西坝子:即成都平原。
[2]拌桶:劳动工具,用于稻子脱粒。

【作品介绍】
1986年8月,我大学毕业回到了久别的成都平原,这里曾是我少年时成长的故土。赤子之情荡漾于胸,竟不住引吭高歌。(474字)
共700字 2025年3月10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