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芷阳?
《史记·秦本纪》上说: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芷阳亦作“茝阳”。《秦始皇本纪》:“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茝阳。”
这个芷阳是怎么回事呢?
芷阳是先秦时,从蓝田西和北分割出去,并包含其他地区在内设置的古县。《长安图》说,“自骊山以西,皆芷阳县地”。其范围,大致在浐水以东,蓝田以北,骊山以西,渭河以南的灞水两岸地区,大体同今西安市灞桥区对应,并包括临潼区一部分。
芷阳县治在今临潼区韩峪乡油王村一带,曾出土多带“芷”字文物,并战国秦芷阳县钱币铸造场。
根据牛兆镰民国《续修蓝田县志》援引《史记索隐》的解释,灞河古称兹水,兹芷同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芷阳县治位于灞河以北,故称芷阳。这个解释有几分道理。但兹阳如何演化为芷阳,于今无解。
兹水的名称出现甚早,最晚在西周之时。《清华简•楚居》中说,"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湛,逆流哉水,厥状聂耳……",哉通兹,哉水就是灞水,古称滋水。这里说西周时,鬻熊顺着丹水河谷翻越秦岭,再沿灞河北去。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兹水(滋水)更名为霸水(灞水),以纪霸功。并于水旁营造离宫,初名霸宫。战国晚期,秦昭王修葺扩建霸宫, 并改名为芷阳宫。
秦献公六年(前379),秦始置蓝田县。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初以小邑为31县,割蓝田西北部置芷阳县。
芷阳县就是这样出现的。
芷阳与蓝田的边界在哪呢?大体就是今天蓝田同灞桥区、临潼区的分界。北以郦山为界,西分界于白鹿原上。
汉代《三秦记》和唐代《括地志》中记载,芷阳与蓝田西六里接界。这是的蓝田指蓝田老县城。
《长安志》说,蓝田故城位于今县城西三十里,大体在白鹿原上孟村镇怀珍坊一带。
也有学者认为蓝田老县城在今华胥故京一带,为秦蓝田君子向治邑。
无论是哪种说法,其西六里处大致就是今蓝田和灞桥区的分界。
这说明划出芷阳后,蓝田县辖域基本就是今蓝田区域。
芷阳县什么时候消失了呢?
西汉文帝将芷旧县改为霸陵县,并于白鹿原上建霸陵。王莽新朝改为水章县,魏晋时为霸城县,唐时为万年县,清时为咸宁县。
芷阳是个有故事的县。不仅昭襄王及其太子葬于芷阳,秦庄襄王亦葬于此。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其后沛公逃鸿门宴,从骊山道芷阳间行归霸上。
民国蓝田县志援引旧县志记载:秦昭襄王陵在县西三十里,现地名为“老冢湾”。1994年版《蓝田县志》又记载,墓冢位于华胥老冢湾村南,占地面积10亩。
然而考古发掘却未有墓土痕迹。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华胥地近古芷阳,非芷阳地。这说明,对县志也不能盲目采信①。
然而,芷阳多秦汉王陵是肯定的。唐时,李白来到这一带,还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余读史书,见芷阳之名,甚惑。今始分明也。幸甚至哉!
注:
①《太平寰宇记》卷二五"雍州万年县“条有载:灞岸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秦襄王葬于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秦穆公所筑,汉为县,在今县东北二十三里,灞水东岸,灞陵故城是也。东南至文帝陵十里。晋改为灞城,宇文周建德二年省,即此城也。
这说明昭襄王塞在灞水以东高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