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浅谈幼儿家务劳动中的重智轻劳现象
陕西洛南 闫彬彬
眼下,社会不断进步,竞争日益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持续攀升。然而,家长往往将教育重心置于智力开发与学业成绩之上,却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此种重智轻劳的趋向在幼儿家务劳动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在家务劳动中“代劳”居多。长此以往,这些“祖国的蓓蕾”既缺乏做家务的兴趣,又缺乏做家务的方法,更不能磨炼做家务的意志,就形成了懒惰、依赖等消极思想和不良习惯。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一、幼儿家务劳动中重智轻劳现象的表现
1、参与劳动的契机稀缺。家长普遍觉得幼儿年纪尚小,难以胜任家务,更倾向于让他们将时间投入到学习与玩耍之中。幼儿的劳动仅限于在幼儿园的整理玩教具、种养殖、值日等基础项目。
2、家长对劳动认知偏差。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太小,做不好家务,反复出错,还会浪费时间,增加家长的负担,不愿等待。因此,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3、忽视劳动技能的培育。家长很难接受配合幼儿园的劳动、美育基础劳动课程,不愿意支持幼儿开展诸如整理玩具、摆放餐具、扫地之类的基础劳动技能。
4、轻视劳动成果的展示。即便幼儿参与了家务劳动,家长也可能对其成果未给予充分的认可与激励。往往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觉得正常,甚至提出自己还认为不满意的地方,打击孩子劳动积极性,并不会第一时间给与孩子肯定,缺少积极的鼓励,正面的引导,缺乏耐心。
5、缺乏具体指导和鼓励。家长没有为孩子提供具体的家务任务和指导,也没有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家务任务。这导致孩子在家务劳动方面的技能和责任感得不到有效培养。
6、家务劳动教育的缺失。一些家庭缺乏对幼儿家务劳动的重视,认为这些能力长大后自然会学会,因此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习惯。

二、幼儿家务劳动中重智轻劳现象的根源
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家长认为学生就是以学习书面知识为主,过度考察智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的瓶颈,重智轻劳现象尤为突出,不少家长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方面不惜拔苗助长,但在培养幼儿劳动素养方面却往往越俎代庖。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一直以来都认为读书学习相较劳动更为重要,将劳动视为低层次的活动。
2、劳动价值认知的缺失。不能正确理解“劳动致富”,对动手劳动开发大脑有所忽视,未能正确看待劳动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幼儿家务劳动中重智轻劳现象的危害
1、影响幼儿优良品德塑造。缺少劳动体验,难以深刻领会劳动的价值,可能导致自私、懒惰等不良品德的滋生。
2、制约幼儿动手与自理能力。由于缺乏劳动锻炼,动手操作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3、阻碍幼儿的全面发展进程。只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家务劳动,阻碍幼儿全面发展。

四、幼儿家务劳动中重智轻劳现象的对策
1、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家长增强劳动致富的观念,放手幼儿,让幼儿动手劳动,在家务劳动中,锻炼手部等肌肉,开发大脑,以达到智力发展与劳动教育平衡。
2、创造参与劳动条件。依照幼儿的年龄特征,合理安排适宜的家务劳动任务。
3、培养家务劳动技能。比如根据实际情况让幼儿分发收拾碗筷;洗泡晾晒袜子、内衣等。保持耐心,对幼儿进行悉心指导纠正,逐步提升其劳动能力。
4、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对幼儿的劳动成果适时给予赞扬和奖励,增强其自信心与积极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日常家务都懒得做的幼儿,长大后很难成为一个自立自强、勤奋刻苦的学生,成人后必定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站在“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高度,培养幼儿的家务劳动兴趣、指导幼儿的家务劳动方法、磨砺幼儿的家务劳动意志,让家务劳动成为幼儿亲子活动的有效凭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园共育的最佳契机,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保教质量,促进终身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