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退色的横龙老兵
文/高春海
一九七三年,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横龙村的高宗劳、高天礼应征入伍,为兰州军区某师驻防新疆某地核试基地协防部队。
高宗劳、高天礼皆狮形虎体身手敏捷之人,被选为侦察连战士。在一次核试前的外线巡逻中,高宗劳(仼班长)高天礼与其他四名战士成功抓茯三名境外潜伏敌特,并全部缴获所携带的测核仪器,他们六人被通报嘉奖并记连级奖励一次,营级奖励一次,并发立功奖励证书。
(高宗劳嘉奖证书)
试验成功后,他们侦察连又横穿核爆中心区域取样测据,圆满完成任务。
一九七八年,高宗劳、高天礼退伍回村。
高宗劳复员回村后,一九八零年担任村干部。一九八二年分田到户后,一次他从召公镇为群众免费义务用自己的手扶托拉机运回一车化肥,各家分卸完后车上还多出一袋化肥,他再一次核实后确定是化肥商家多发了一袋,他立即返回送还商家。返回时在召公半坡看到两户本村人家用架子车拉着化肥,他又停车全部拉回化肥、架子车和人。
(高宗劳军装近照)
一九八三年一天中午,高宗劳回家换农具。他刚走进村口就听到村北边一百米处有个本村老太太大喊:挡住骑车买货的!此时骑自行车的小商贩已快速闪过高宗劳十多米,他回身纵跃几步就拉住了自行车。
原来老太太从小商贩那里买了一元货,给了十元票,小商贩则找给老太太三张票,并说一张五元两张两元的票正好九元。老太太回家一细看只有三张一元票。小商贩红着脸补给老太太六元钱,并送给老太太一小盒火柴。小商贩向高宗劳和老太太道歉说自己心急看错了,高宗劳则掷地有声地说:"眼睛看错不要紧,但愿你不是心里看错了!"小商贩羞愧万分,骑车急忙离去了。
(高天理军装照)
一九八零年,横龙村麦场边有棵十多米高的杨树上结了个蓝球大小的野蜂巢,蜂经常袭击人,村里许多人都被蜇得鼻青脸肿的。
于是村上试行几次都无法消除野蜂巢。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高天礼信心满满地说他有办法根除这个隐患。他向齐横村民兵连长申请来半自动步枪和子弹,然后在野蜂巢下放置一个背篓,设计好机关和篓盖。高天礼站在三十多米开外瞄准,一枪便打下了野蜂巢落入背篓触动机关,篓盖封口。野蜂被一篓收尽无一漏网。村里人都夸赞他军事技能高超,枪法精准,为民除了害。
一九八五年高天礼担任村干部。村里整修水渠,加工好的水泥预制件晚上要洒水养护。高天礼则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义务为村上养护洒水,一干就是晚上十二点左右。白天他要干自家的活,中午别人回家吃饭,他一个人还要拉水去养护。
水渠修成灌溉时,他又把自己排队的名次让给有困难的群众。自己晚上则拿着手电筒浇地,常有人说:"你排队名次在前,白天浇地多好,怎么老是晚上点灯熬油。″而他则笑着解释道,晚上浇地凉快。
(高麦成右二高应生右三)
一九七四年,横龙村高麦成、高应生、高录文参军入伍,系铁道兵某部驻地新疆核试基地后勤保障部队。
他们刚入伍就赶上基地与外线接轨的艰巨任务。高麦成(曾任班长)、高录文在汽车排,高应生在修理排。汽车排主要是运送枕木,一车正副手三人,自装自卸。有时扛一根六十公斤枕木要走一百多米的沙滩湿地。一趟下来,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腿都发软,一月之后他们汽车会开了,枕木变轻了。半年的艰巨任务他们四个月就完成了,受到部队通报表扬。一年后他们都光荣地成为中共党员。
一次核试成功后,他们负责转运试验仪器和物品,其中就有辐射性很强的铀矿石。这是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不论有多危险,他们都责无旁待地去完成。他们的付出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人民的安宁。后高麦成、高应生、高录文又随所属部队调防河北承德,推迟复员,固守二线,一九八零年复员回村。
(高麦成军装近照)
一九八七年高麦成种了两亩西瓜。一天中午,本村一户人家去买瓜,高麦成不在,媳妇娃娃在瓜地却不懂瓜。那户人就自己进地就近摘了个大瓜付了钱。拿回家切开瓜只熟到七八成,也没说啥吃了一半。下午高麦成回来后问到买瓜的情况,就说那个瓜时间不到没有熟。就又从地里摘了个同样大小的熟瓜晚饭时给那户送过去。那户人家过意不去还要付钱,高麦成拒绝后说:"咱自己种的瓜让人吃生瓜事理就不对。"
一九九零年前后,高麦成担任村干部。夏季碾麦子,他答应给本村三户人家碾麦子,还有自家的。不料午后三点多,西北山头上发起雷雨云,他开着拖拉机硬是赶在雷雨前碾出来了,而他自家的麦子却淋了雨。雷震雨过后小雨又持续了一天一夜,天晴后有人看到后说:"你家麦子都叫雨下得变了色。”高麦成却沉稳地说:"咱是村干部,又是党员,还是退伍军人,咱不吃亏难道要让其他群众受损失?"
(高应生军装照)
一九八六年,高应生与本村七八个有托拉机的上北山拉石头给绛帐武功一带送石头挣运费,回时再从渭河滩拉一车沙子。每天早上五点行动,八点多到绛帐镇吃早饭。别人买一张票吃一碗羊肉泡,而他去能吃两顿。我们两家住对门,我就向他讨秘诀,高应生则笑着说:"那是别人笑话我小气,别人吃一碗带肉,我却吃两碗肉汤泡馍。那时家口多负担重,老人娃娃一大堆,能省一个便是钱,否则老人娃娃就要受饥挨饿呢!"
一次他拉沙子回家途中,在上绛帐那条一公里长的北塬坡时,前面本村的沙子车因柴油机突然故障息火了,车身下滑,刹车巳採断,车身在加速下滑。眼见就要车毁人伤,危急时刻,后边的高应生不是躲闪,而是加大油门迎了上去,用自己的车头顶住了下滑的车身,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的发生。同伴得救了,车辆刹住了,但高应生车头的水箱和油箱碰得变了形。他没顾自已的车,急忙拿出工具,利用自己在部队汽车修理排学到的技术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修好了同伴的车。他回到家已是晚上十点多,高应生又拆下自己车头变形的水箱和油箱,直到夜里一两点才修好。家里人问怎么回事?他却说是自己不小心撞的。
一九九零之后高应生去珠海开了个汽车修理铺,是第一个敢下海的横龙人。
青石板上磨快刀,钢靠烈火炼!部队是座革命的大熔炉,炼出了千千万万个钢铁战士,退伍不退色,当人民群众危急有难之时,他们挺身而出,舍身忘已。横龙村的老兵个个都是钢铁汉,退伍不退色,是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高麦成第二排右一)
作者简介
高春海,陕西扶风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好文史,爱阅读,喜文字。作品散见于《都市头条》等网络平台。
